醫療保險開銷變高,醫療保險品質並未隨之改善。
根據非營利組織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最近分析指出,過去十年來,美國大型企業公司的員工醫療保險開銷上漲幅度又快又猛,漲幅是工資漲幅的兩倍多,更是通貨膨脹的三倍多;醫療品質未改善,也壓抑了員工的調薪幅度。
自2008年至2018年,員工超過1000人的大型企業員工醫療保險開銷增加67%;2018年,大企業員工四口之家的醫療保險開銷是7726元,高於十年前的4617元。
7726元中的4706元用於支付保費,通常定期從員工薪資單扣款;另外3020元為員工自付額、共同支付和共同保險;至於雇主為員工支付的保費,同期也增長51%,從1萬零8元增加到1萬5159元。
凱瑟家庭基金會副總裁辛西婭.考克斯(Cynthia
Cox)表示,“員工看得到他們自掏腰包的自付金額,也看得到薪水單上的固定扣款,但多半不知道雇主為員工另外支付了多少保費。”
“十年前,雇主每年花費1萬元購買家庭醫療保險,現在每年花費超過1萬5000元。”考克斯表示,隨著雇主支付的醫療保險開銷上升,本來可以為員工調薪的資金,自然轉去支付醫療保險,“醫療保健成本上升,明顯抑制了工資水準。”
但協助企業管理醫保計畫的非營利組織“全國健康商業組織”(National Business Group on Health,NBGH)執行長馬科特(Brian
Marcotte)表示,“醫療保險開銷的確是工資的考慮因素,但工資上漲與否,公司當年業績表現、來年業績預估及行業薪酬競爭力資料等因素,比醫療保險開支更重要。”
不過,儘管開銷變高,醫療保險品質並未隨之改善;考克斯指出,過去這幾年的醫療保健狀況一直在下降,人們壽命沒有變得更長,生活品質也沒有變得更高。
罪魁禍首不只是保險公司,醫院和處方藥高定價也讓保費和免賠額不斷上漲;美國的醫生出訪費、住院費和藥費,都高於其他國家。
考克斯表示,“在許多地方,雇主或保險公司進行採購時,醫院扮演相當大的市場影響力量。特別是在醫院沒有競爭對手的地方,院方可以設定並抬高價格。”
有些公司開始想辦法降低醫療保險成本,馬科特指出,“愈來愈多公司設置接待員,協助員工找尋合適的醫療護理、做出最佳決策。傳統按服務收費或依就診次數報銷的醫療模式,也開始轉向更全面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健康管理模式。”
許多雇主更常使用遠距醫療,透過網路或電訊提供消費者醫療保健服務,而不是讓消費者去找尋醫療保健服務;雇主希望透過種種舉措,改善員工和員工家人健康,進而降低醫療成本。
文章來源: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