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係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範疇。道德,是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它不是鐵的教條,而且沒有成文的條律來規範它。它一般是通過社會輿論或者某種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某種秩序,起約束作用。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群體的不成文的規則。
道德,是一個民族凝聚的中心,存在于任何一個文化中。而在西方社會和文化中,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觀在起作用。美國在西方國家中是宗教色彩最濃的國家,尤其受基督教的影響。因而,他們擁有一套以基督教教義為準繩的價值取向和判定標準。聖經乃是美國大的倫理的源泉。基督教倫理學者坎默認為聖經是基督教道德見解和智慧的來源,耶穌以其“愛”的戒命而確定了基督教倫理觀念的核心。可以說美國人人道德觀的確立基本是基於基督教的《聖經》。
現在,我們就從聖經的角度來透析美國人的幾個道德觀。
誠實
美國人的倫理價值觀中有一條箴言:"誠實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網上一位叫Sniper07的網友講述他的經歷:“我有一次錢被一個美國人騙走,這個美國人很窮,帶著三個孩子。我給中國人提到這事兒,都幾乎是一致的回答:咳!太窮了!語氣中有不肖,也有那麼一些理解。而當我給幾個美國人說道這事,提到這個美國人的動機可能是因為窮,他們卻都一致地斬釘截鐵地回應道:It’s one thing to be poor, another to be dishonest! (貧窮是一回事,不誠實是另一回事!)”
這位網友評價說:這句話在西方似乎就像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語”,是他們從小就聽習慣了也說習慣了的話。
可見,在美國人的道德觀裏,誠實是最基本的道德價值之一。美國人遵循“誠實是最好”的方針,追求身心的全然釋放,不喜歡為了什麼事而去撒一個謊,然後背上一個沈甸甸的包袱,甚至帶來引發更多的謊言的結果。
美國第一人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經典格言之一便是:“我希望我將具有足夠的堅定性和美德,藉以保持所有稱號中,我認為最值得羨慕的稱號:一個誠實的人。”而小喬治砍櫻桃樹的故事則是家喻戶曉的一個將誠實教導地極為清楚的故事。
一個年齡6歲的小男孩從身為莊園主的父親那裏得到了一把亮閃閃的小斧頭。他實在是又高興又好奇,就跑到自家的後院裏,在一棵櫻桃樹上小試鋒芒。父親回家後,發現自己心愛的櫻桃樹被人砍倒了,非常生氣。就厲聲喝問:“這是誰幹的?”小男孩知道這才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砍了父親最喜歡的櫻桃樹。但他還是鼓起勇氣抬起頭對父親說:“我不能撒謊,這樹是我砍斷的——我想看看這斧頭鋒利不鋒利。”看著臉漲得通紅而勇氣十足的兒子,父親頓時化怒為喜。他把兒子擁到懷裏,誇獎說:“我為你的誠實高興。因為這比1000棵櫻桃樹還要寶貴。”這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被譽為美國國父的喬治·華盛頓。
而在聖經中,耶和華乃是擁有豐富的慈愛和誠實的神。他是信實的神,也教導他的子民們要存著誠實的心。在舊約中,有許多關於誠實的教導。例如在列王記上八章六十一節中所羅門王在耶和華的壇前為以色列全會眾祝福的時候說:“所以你們當向耶和華我們的神存誠實的心,遵行他的律例,謹守他的誡命,至終如今日一樣。”這也是上帝對他的子民說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也當遵守這樣的律例與誡命。
在舊約的詩篇中也有關於誠實人受上帝喜愛的這樣的話語。詩篇三十一篇二十三節說:“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都要愛他。耶和華保護誠實人,足足報應行事驕傲的人。”五十一章第六節說:“你所喜愛的,是內裏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
在所羅門王寫的箴言中甚至有兩處講到統治者的誠實可以保全和堅立他的國位。一處是二十章二十八節:“王因仁慈和誠實,得以保全他的國位,也因仁慈立穩。”另一處是二十九章十四節:“君王憑誠實判斷窮人,他的國位,必永遠堅立。”
在新約中也有許多的例子,其中有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對名叫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夫婦因為存心對神對使徒們不誠實,欺哄試探神最終落得死亡的結果。
我認為,對於將聖經的話語當做道德行為準則的美國人來說,這些對形成他們如此重視誠實的品質絕對有很大的關係。
同情心
《美德書》的作者威廉·班奈特給同情的定義是“同情是一種認真對待別人的現實——不僅是他的生活境況,還有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感情——的美德。它是一種與處於困境或不幸中的人結成夥伴,支援他,為他分憂的積極態度。”
同情心,是美國的道德之最。同情心也可認為是“憐憫心”,“憐恤心”。
聖經中有一個故事是同情心的典型代表。新約路加福音主耶穌講述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描述了一個流露同情心的人。一個可憐的旅客因為遇到強盜,被打、被搶劫最終躺在路旁,有個祭司路過他卻並不救他,一個利未人路過他也沒有救他,只有這位仁慈的撒瑪利亞人看見他的時候沒有視而不見,反而是動了慈心,停下來幫助這位元有需要的人。
新約中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三十二節中勸信徒們:“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在馬太福音中講到“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但是在雅各書中也講到不憐憫的結果也是可怕的:“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美國人重視同情心,所以別處遭遇災難的時候就會伸出援助之手。例如,在一九九二年的秋天,佛羅裏達州受颶風侵襲,愛荷華州的居民就將好幾輛卡車的水送到那裏;而就在第二年夏天,當中西部鬧水災的時候,佛州人也便投挑報李。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用較不醒目的方式回報人們向他們表達的善意。
美國女詩人艾蜜莉.迪金遜有這麼一首詩<<如果我能讓一顆心免於破碎>>:
如果我能讓一顆心免於破碎,
我就沒有白活;
如果我能為一個痛苦的生命帶去撫慰,
減輕他的傷痛和煩惱,
或讓一隻更小的知更鳥,
回到自己的鳥巢,
我就沒有白活.
這首詩將憐憫同情與人生的意義掛鉤在一起。這非常能體現美國人的這種道德觀。
堅忍
另外一個為美國人所尊崇的美德為堅忍。堅忍或者也可稱之為毅力。
美國詩人史達林.托達有句名言是:“做一切事都應盡力而為,半途而廢永遠不行。”
就像這句話說得一樣,美國人認為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
當一個美國人失敗之後,第一個反應是思考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沒有做好,而不是將原因歸結在別人身上或者是抱怨社會。失敗了歸因於自己做的努力不夠可以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奮鬥,而只會抱怨社會的人只能使自己灰心喪氣。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甚至是永遠也不會有一個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合理的”社會。要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中生活,除了把自己的行動變得“合理”之外別無他法。美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一方面是改變法律,一方面是改變自己。通過改變法律改變社會,通過檢查自己改變自己。這樣,既改變了社會,又改變了自己。
但是對於許多顯然不合理的,美國人認為是可以改變的現象或者觀念,可以使這個社會更加進步更加文明的,他們能做的就會堅持去做。他們能夠堅忍不拔地為改變社會的不合理而奮鬥,也不會因受挫折後就灰心喪氣並放棄原有的目標。從林肯宣佈解放黑奴以來,美國黑人的政治經濟地位一點點的變化,現在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已經消除了不少。但是,美國黑人的經濟文化地位與白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儘管如此,美國黑人一方面不會因為這個進程太慢就放棄了“消除種族歧視”的奮鬥目標,另一方面也不會因這個過程太慢就進行“暴力革命”。美國黑人只是不斷地呼籲立法,通過不斷地遊行喚醒人們的良知,通過不斷地奮鬥,一代一代地改變人們的觀念進而逐步消除種族歧視。人們的觀念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人們的觀念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即使通過“暴力”的手段達到了某種“平等”,也不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奧巴馬就任總統,NBA球星中的黑皮膚球員,這些都能體現美國黑人在美國地位的轉變。
堅忍這一點,在聖經中似乎沒有明確出現這兩個字,但是從許多聖經故事中的人物上面卻可以看出這個品質。無論是使徒們的禱告,還是一次次地傳講福音,這些故事都能體現這個美好的品質。
美國人的道德觀還有許多,諸如責任,謙遜,寬容等等,這些品德在聖經上都是有跡可循的。美國作為一個基督新教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其社會的道德基礎自然地落在基督教傳統上。200多年來,美國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不斷發生巨大變化。然而,社會道德體系的基本準則——尊崇個性、崇尚民主、追求自由、勤儉進取、遵紀守法、愛人如己等卻是始終不變的基本宗旨。而聖經一直是美國社會道德與精神的支柱。
文章來源於:美國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