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08日 14:22 深圳新聞網 |
大腦化學物質5-羟色胺直接影響人類性格——
眾所周知,在植物界有一種會害羞的草,只要用手輕輕碰一下,它的枝葉就會馬上合攏,隨後又會慢慢還原。這種神奇植物為什么會“害羞”呢?原來,含羞草葉柄下有一個叫“葉枕”的鼓包,裏面含有充足水分,當你用手觸摸它的葉子時,葉枕中的水馬上流向兩邊,葉枕癟了,葉子就垂了下來。
而在人類社會,也有人會因為做錯了事而感到害羞,難道人類也有害羞“葉枕”嗎?近日,美國科學家揭開了人類害羞背後的秘密。
一款古老又不過時的肥皂泡實驗,能把喜歡探索和害羞的孩子區分開在鮑登學院實驗室,孩子們正在玩一款古老又不過時的肥皂泡遊戲,這是心理學家薩姆·普特納姆設計的實驗,這個遊戲能把喜歡探索創新的孩子和那些腼腆的孩子區分開。
雖然實驗道具很普通,只是從廉價物品商店買來的肥皂泡沫和萬聖節才用的恐怖面具,但是實驗本身卻很有意義。在實驗室裏,當工作人員戴上骷髅面具時,孩子們的確表現各異。有的孩子高興地大叫,歡天喜地地沖向肥皂泡沫;而有的孩子則悄悄地躲在門後,看著別人又瘋又鬧;還有的孩子被嚇得大哭起來。
這一切表現都被心理學家普特納姆一一記錄下來。他研究的意圖就是,找出我們中間為什么有的人喜歡新鮮事物,而有的人卻喜歡墨守陳規;為什么有的人勇于創新,而有的人追求安逸。
許多科學家認為,害羞之謎也許就存在于這些難以捉摸的性格差異中。害羞的人通常具有目光遊離、總愛聳肩和遠離人群的姿態,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痛苦、很糟糕的狀態。兒科教授威廉·加德納說:“我將害羞當作人類性情正常範圍內的一部分。”
但是,在科學家和那些極力逃避社會的人眼中,他們對害羞的正常範圍的認識卻截然不同。決定一個人是否害羞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們該將如何面對這個問題?通過行為研究、大腦掃描甚至是基因測試,研究人員逐漸了解到,害羞是一種複雜狀態。
羞澀的人更有可能是內向型的人,但內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人們感到害羞,肯定有其原因。但這並不僅是一個人性格內向的問題。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格恩說:“當我們同陌生人在一起時,害羞要比正常緊張或半信半疑的焦慮狀態更強烈。羞澀的人更有可能是內向型的人,但內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卡格恩說,我們當中有超過30%的人是羞怯型的人,但其中有很多人自己都不願意承認。今年年初,意大利米蘭聖拉菲爾大學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馬可·巴特格裏亞博士找了49名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組。
孩子們被要求辨認一系列面部表情各異的照片,比如歡樂、憤怒、以及沒有任何感情的照片。結果發現,害羞程度高的兒童始終難以解讀那些憤怒和沒感情的照片。
而同時的腦電波記錄顯示,那些害羞程度高的兒童,其大腦皮層的活動水平更低。大腦皮層涉及的思維非常複雜,這表明原始的扁桃體活動水平更高,研究人員能從這個區域檢測到焦慮和驚慌。巴特格裏亞博士最後總結到,害羞的兒童不擅長解讀人的面部變化,這些被其他兒童當作情感交流的暗示信號,到了警惕性很高的他們這裏,就會感到不安。
巴特格裏亞博士說:“解讀面部表情的能力是和諧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約翰·格布艾裏進一步揭示了面部表情和害羞之間的關系。格布艾裏不僅向成年實驗者展示一系列面部表情的圖片,而且還向他們展示令人不安的場面(如車禍)。他發現,害羞的人對待車禍的方式和其他實驗者一樣,但不同之處仍在于他們對面部表情圖片的反應,這與巴特格裏亞博士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格布艾裏說:“這說明他們並不是感到十分害怕。”
害羞者的大腦當中,和化學物質5-羟色胺有關的基因更短
解讀面部表情並不是揭示害羞之謎的唯一途徑,測試害羞者的基因同樣有助于了解他們害羞的原因。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巴特格裏亞博士從49名兒童身上收集了唾液樣本,對其進行DNA分析,尋找能進一步解釋自己研究結果的有利證據。巴特格裏亞博士發現,羞怯孩子有一個或兩個與大腦化學物質5-羟色胺的流動有關的基因更短。5-羟色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素,可以影響人們焦慮、沮喪等精神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