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購物愛用優惠券
流覽次數:3079 添加時間:2013/2/26
次貸危機引發金融風暴,此後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們紛紛捂緊自己的錢包,同時在購物時揀選減價商品。家庭主婦又重新關注商店打折的新聞,不再隨手將每天郵箱裏收到的各種減價券扔進垃圾桶,一度疲軟的優惠券行業再獲新生。
據美國優惠券分析處理巨擘Inmar公司報告,2009年全國老百姓使用優惠券33億張,平均每人11張,比金融風暴爆發的2008年大幅提高20%,2010年與上一年持平,保持33億張。當前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憂慮有增無減,各種打折優惠將會持續受到追捧。據從事市場調查的佛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 & ComScore)報告,單單在美國,到2014年廣告商將花費440億美元通過各種互動管道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繫。其中減價優惠自然是重中之重。
2010年全年美國優惠券的派送量比2009年增加了8.1%,其中夾在報紙或雜誌當中附送的單頁減價券廣告增加了7.1%,占全部增發量的78%。然而,優惠券使用量的增加卻主要來自商店當場打折(增加44%)和貨架上即撕即用的優惠券(占27%),報紙雜誌附帶的優惠券使用量反而下降了10%。至於通過網路下載優惠券,儘管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卻遠不如網上購物發展快速。
美國人使用優惠券最多是在副食品超市購物。Inmar公司的資料表明,2010年使用的33億張優惠券有65%是用來購買食品,比上一年增加了3%。而非食品類的優惠券使用量卻減少了5%。這從一個側面反映,經濟不景氣對那些低收入階層的打擊相對更加嚴重。英語有一個短語,struggling
to make ends meet,說的就是那些時時都在擔心入不敷出的家庭。但是他們再難,也要盡力保證家人的一日三餐,在超市選購減價商品就是辦法之一。
其實,美國人使用優惠券歷史悠久,早在1887年可口可樂就通過公司員工和銷售代表派送免費的可樂飲料優惠券的辦法,將飲用可口可樂的風尚迅速擴展到全國。在美國,不僅這次金融風暴促成優惠券使用的復蘇,歷史上優惠券的興衰一直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也是優惠券大發展的時期。而7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人們憂慮長期經濟前景,優惠券的使用量就持續增長了17年,到1990年美國還開始採用互聯網發送優惠券,一直到克林頓當選總統,大力增加就業和扭轉赤字,優惠券行業才走下坡路。
實際上,不光是窮人才使用優惠券,不少有錢人也有利用打折省錢的習慣,據統計,美國家庭使用優惠券的比例超過一半,連美國政府都派送過優惠券。兩年前,美國規定所有空中發送的電視信號都必須從類比轉換為數位,為了使得人們還在用的類比電視機不致報廢,政府給每個家庭提供兩張優惠券,可以到商店選購兩個信號轉換用的機頂盒,每個機頂盒最多可以減價40美元,由聯邦政府買單。
熱心慈善事業的人士,為了增加善款的投入產出,也會打優惠券的主意。有人就特別喜歡買一送一的優惠券,他們會把這樣買來的罐頭等食品,一半留著自己吃,一半捐給食品銀行(Food
Bank)幫助窮人或街頭流浪者。多年前我看到過電視報導,一個社區的慈善小組發動大家剪下常用的優惠券,與捐助的衣物食品和金錢一起送給需要幫助的人家。
搜索引擎行銷公司艾德思奇(adSage)的CEO唐朝暉,一直從事數字廣告領域工作,去年才從微軟廣告搜索部門adCenter主管經理位子上出來。10天前他在西雅圖巧遇駱家輝大使攜全家走馬上任,大使在機場星巴克試圖用打折券買咖啡,因為該券是星巴克總店的,機場加盟店不認,結果只好按標價付款。唐朝暉將此趣事加照片上傳到他的新浪微博,引來數萬網友圍觀轉發。
駱家輝大使的祖父和父親在西雅圖胼手胝足,不但勤儉創業有成,而且子女教育有方,所以大使使用優惠券之舉既正常也自然,而且在美國確實不足為奇。記得看過老布希總統的傳記,小時候父親帶他哥哥和他去鄉村俱樂部打球,不讓他們從自動售貨機買可樂飲料,而要從家裏帶去。所以如果他說自己家庭購物也用過優惠券,一點都不會讓我驚訝。
文章來源:美國駐華大使館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