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一個消費型社會,無論是高檔大型商品還是蠅頭小利的一元店和跳蚤市場,都形成了自己的經營模式,各地政府也都有(或無需)相應的管理辦法。農貿市場(Farmers
Market)就是美國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但存在於鄉村市鎮和中小城市,在繁華的大都會地區也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們來看看紐約的農貿市場。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曼哈頓則是摩天大樓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時代廣場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閃耀著眩目的廣告燈光,第五大道的精品名店和34街梅西百貨總部紅男綠女熙熙攘攘。就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淘寶福地,今天居然還有幾十個農貿市場在營業,向那些時尚或很不時尚的紐約人販賣新鮮的或有機的農產品。
這些市場大多數是一個非營利機構GrowNYC的成員,稱為綠色市場(Greenmarket)。全紐約市五個區共有51個綠色市場,僅僅在曼哈頓就有27個,遍佈全島。有的在大名鼎鼎的百老匯劇院區和林肯中心之間,有的位於頂尖學府哥倫比亞大學校區裏面,新潮叛逆的格林威治村有泥土氣息的村姑小販,紙醉金迷的華爾街男紳女士也樂於和種地的寒暄搭訕,就是住在上東區天價豪華公寓裏億萬身家的富翁,到家門口的綠色市場挑選有機農產品也是一大樂事。
紐約的綠色市場有的常年開設,有的在冬天最冷的幾個月歇業,但都是每個星期只營業一天或幾天,週末特別是星期六比較普遍,星期一與星期二基本沒有營業的。它們都有固定的地點,有的就在街邊人行道上,有的利用街心花園,還有的與教會合作,利用教堂的庭院空地擺攤。
按照紐約州和紐約市政府的規定,這些市場和攤位都必須在紐約州農業和農貿市場部註冊,到紐約市公園管理局辦理營業執照。執照申請費25美元,攤位營業費每天15美元。紐約州的農貿市場經營者和攤主還可以加入農貿市場聯合會,從而可以享受經營保險的團體優惠和其他好處。
按照紐約州的法律,農貿市場的產品不像餐館和飲食攤那樣即買即食,所以無需上下水清潔消毒等嚴格的衛生管理,如果出現售賣腐爛變質農產品或違規經營加工食品,原則上是不告不理。但是每個市場本身有詳盡的管理制度,出現問題常常在市場內部就會得到解決。
紐約州根據聯邦農業部的規定制定了農貿市場營養計畫,家庭收入低於一定水準的孕婦、哺乳期產婦和5周歲以下的嬰幼兒可以領取營養補助。州法規定,農貿市場的攤販必須接受發給這些家庭的補助券。如果沒有州農業部發給的參加農貿市場營養計畫的證明,紐約市公園管理局將拒絕頒發市場和攤位執照。
其實接受補助券可以為農貿市場的經營者擴大顧客群。除了上述營養計畫之外,農業部食品營養服務局還有針對低收入老年人的補充食品計畫,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計畫等。現在這些補助券都改為儲值卡的形式發放,持卡人也可以在農貿市場的攤位刷卡買農產品。
紐約全市每年有200萬人到綠色市場購買本地農民生產的產品,綠色市場也開展多項環保和青少年教育項目,紐約市民踴躍參加綠色市場組織的綠化和回收義務活動。我個人覺得GrowNYC所做的公益活動當中,特別有意義的一項是回收廚房廢料。廢棄的食品占紐約全市垃圾總量的17%,高達60萬噸。他們在10個綠色市場設點回收家庭的食品廢物,提供給成員農場漚肥,生產蔬菜水果供市民享用。這讓我想起過去在揚州等南方城市,家家戶戶一大早就把馬桶放到門外,郊區菜農挑著糞桶來把糞便倒走,到了秋天菜農會給每家送半擔青菜以示感謝。現在紐約人主動將廚余提供給農民,不但可以減少垃圾掩埋的數量,而且為農民提供了天然的肥料。生產出有益健康的蔬菜瓜果,真的是兩全其美。
在美國,近年來城市農貿市場呈現增長的趨勢。本地農場生產新鮮可口的農產品,以傳統的管道和方式就近提供給居民食用,深受城市人的喜愛。儘管現在人們的日常食品大多來自超市的貨架,但是那些簡陋的農貿市場仍然是繁華都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攤位後面飽經風霜的面孔和白領藍領的上班族共同分享各自的勞動成果。
文章來源:美國駐華大使館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