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美資訊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旅美資訊

學校不選模範生 更沒有排名
流覽次數:4313     添加時間:2007/5/21

丹麥人為什麼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在童年教育。
 

想像你是一位丹麥家長,學期末你會收到孩子怎麼樣的成績單?
 

答案是:你會收到一份沒有「成績」的成績單。這是《商業周刊》采訪團隊,實地走訪丹麥小學的一項有趣發現。
 

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許多還不會寫字的孩子,在四個格子裏甚至只用圖畫表達。這份四格成績單是每學期末,老師與家長面談的根據。重點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的發展、個性以及與同學的相處。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
 

一位丹麥受訪者告訴我們:「丹麥的孩子,有作為孩子的自由,他們被允許有時間、空間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等等,而不是從小就逼迫他們學習技巧。」
 

一份丹麥政府與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合作的〈丹麥的幼年教育及照護政策〉報告中也強調,為了學習良好的社會能力,幼兒園必須確保孩子能與其它人互動,「先決條件是孩子能有開放、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
 

養成解決問題能力,因自信而快樂 
 

不追求高分,卻有六成學生熱愛數學
 

到了年紀大一點的小學生,教育的重點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
 

在哥本哈根市郊的Hellerup初等學校,一群五、六年級的學生在老師幫助下,正聚精會神研究他們的「創新」計劃。他們決定用「火箭」來表現創新主題,用紙張、少許金屬片和氫氣球做成火箭,並且發射成功。在這個六百人的學校裏,學生有一半的時間坐在課堂裏聽講,另一半時間利用這種計劃的方式學習。
 

丹麥許多初等學校都用這種計劃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跨領域知識。以創新計劃為例,它長達四個禮拜,這群孩子每天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兩點,或者在教室裏、或者在圖書館研討這項計劃,每組都有一個四年級、一個五年級和一個六年級的學生,他們不是被動的聽課,而是主動做實驗或上網查數據。
 

特別的是,包括丹麥文、數學、英文、IT(信息科技)和科學等八個不同領域的老師,也打破各自授課的框架,在一旁隨時協助,刺激孩子們在他們探索的主題上,可以同時吸取丹麥文、英文、數學和科學等跨領域的知識。
 

除了創新計劃,學校也設計了「怪獸」計劃和「如何活出好生活」的科學計劃,也有例如「友情」等,加強學生的社會化能力。「這樣的方法讓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他們的自信,我想這解釋了為什么他們可以很快樂。」Hellerup的校長克魯.諾特福(Knud Nordentoft)說。
 

從中國移民到丹麥的孫少波、梁琴夫婦告訴我們,他們七歲的女兒在學校玩整天,但這些遊戲設計的目的是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習。例如某個星期的主題是非洲,老師便帶著孩子們玩各種非洲遊戲,討論非洲有什么動物、有什么語言、跳什么舞、睡什么床。
 

丹麥的教學方式讓孩子養成主動、好奇的精神,並且喜愛學習。在OECD針對十五歲學生所做的國際學生評鑒計劃(PISA)中,丹麥孩子的絕對分數表現也許不是非常出色,但當被問到「我做數學因為我喜歡它」這樣的問題時,有五九%的丹麥學生表示贊同,高于OECD平均的三八%。
 

「紮實的知識只是孩子們在學校學的基本,更重要的是學生必須兼具社會能力,擅長合作、能適應快速改變的世界,更必須是獨立思考、自信的孩子。」克魯說。
 

我們很好奇,在丹麥,學校是如何選舉模範生的?當記者詢問克魯時,他無法想象的說:「我們沒有這樣的措施。我們也絕不會這么做!」原來,丹麥學校沒有模範生這回事,這又是我們另一發現。
 

不跟別人比較,只追求自己的天賦 
 

丹麥孩子懂得傾聽心裏的聲音
 

哥本哈根大學曆史學家彥斯(Jens Fabricuius Mller)認為,表揚模範生是一種「非常不丹麥」的做法,「我們反對這種做法,我們希望關心那些落後的人。因為那些已經很棒的孩子,不管在什么環境裏,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現。」
 

沒有模範生,只有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別人比較,只要追求自己天賦的文化。丹麥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傾聽自己心裏的聲音。
 

一天下午,采訪團隊到了丹麥第二大城歐胡斯(Aarhus)旁的小鎮。坐落在一望無際草原中的是幾棟古老的米色建築,一株三層樓高的栗子樹悠然豎立在入口,散發著一種靜谧的力量,這是建立于一八六六年的Testrup民眾高等學校。
 

在這裏,我們碰到了十九歲的安妮.湯姆森(Anne-Sofie Hartvig Thomsen),她高中剛畢業,來此參加四個月的長期課程,學習戲劇、繪畫、宗教和說故事。「這個經驗讓我更准備好面對人生。」安妮告訴我們。
 

這裏的課程分為哲學、戲劇、創意寫作、音樂和公民教育五類,不考試,沒有成績。這裏關心的,不是「你可以做什么?」的能力問題,而是「你是誰?」這樣的大哉問。
 

高中畢業不急著進大學 花一年旅遊或當義工來思考人生
 

「葛隆維啟蒙的思想對我們有深遠的影響。增加知識固然重要,但若一個人無法體認人生的重要,那么所有的知識都沒有力量。」Testrup校長嶽恒.卡爾森(Jrgen Carlsen)說。許多丹麥年輕人到了高中畢業,都像安妮一樣,不急著立刻進大學,而是用一年時間,透過各種方式來思考人生,可能是旅遊、也可能是做義工。
 

銀飾公司喬治賈森的銀匠麥克.伯克佛(Michael Birkefeldt)有三個女兒,他告訴我們,大女兒的志向是做演員。我們反問他會支持女兒這樣的志願嗎?他說:「當然。她們必須傾聽自己心裏的聲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樂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須要能選擇自己的人生!」難道不會擔心女兒浪費時間嗎?「不會擔心浪費時間!我只擔心她們能不能得到好的教育、能不能快樂。」
 

這就是典型的丹麥思維。在這個不求快的社會,孩子有時間、空間、被鼓勵去探索世界。如果人們問:「為什么丹麥人可以快樂?」也許答案就在丹麥人的童年教育。
 

銀飾公司喬治賈森的銀匠麥克.伯克佛(Michael Birkefeldt)有三個女兒,他告訴我們,大女兒的志向是做演員。我們反問他會支持女兒這樣的志願嗎?他說:「當然。她們必須傾聽自己心裏的聲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樂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須要能選擇自己的人生!」難道不會擔心女兒浪費時間嗎?「不會擔心浪費時間!我只擔心她們能不能得到好的教育、能不能快樂。」
 

這就是典型的丹麥思維。在這個不求快的社會,孩子有時間、空間、被鼓勵去探索世界。如果人們問:「為什么丹麥人可以快樂?」也許答案就在丹麥人的童年教育。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01 期
作者:賀先蕙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