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的中國人,常常會有一種美國東西很便宜的感覺,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遊客每次都大包小包地帶東西回國,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從事海外代購業務。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文章比較中美兩國的物價水準,近來關於中國製造業成本過高導致中國企業轉而投資美國的討論也非常熱烈。
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來說,同樣的產品美國往往要比中國便宜。服裝,同樣的品牌,美國比中國便宜一半甚至更多,這也是中國遊客到美國採購的重點。食品當中,美國的糧食作物和肉蛋奶油都比中國便宜,中國也是美國相關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至於住房,紐約市中心房屋均價是1.3萬美元一平米,相當於九萬人民幣,與北京二環內差不多。同樣品牌的汽車,也是中國比美國貴很多。例如,一輛排量1.8的大眾帕薩特,在國內賣人民幣23萬左右,在美國賣2.3萬美元,相當於人民幣16萬元,豪華汽車品牌差價更大。汽油也是如此。美國普通標號的汽油每加侖2.2美元,相當於人民幣每升5.5元,而中國92號汽油的價格是每升6.4元左右。
國際貿易理論中有一個“一價定律”,即扣除運輸成本之後,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國家按照匯率折算後應該有相同的價格,如果價格不同,可能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關稅和國內稅率的差異。美國的進口關稅水準遠低於中國,國內雖然有銷售稅,但沒有增值稅,而中國不但有增值稅,還有奢侈品稅。首都機場免稅店的很多商品要比美國機場免稅店的便宜,說明稅收是中國某些商品比美國還要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市場結構不同,美國很多產品市場競爭激烈,企業不得不採取各種辦法降低成本,而中國很多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門檻高,競爭不充分,所以產品價格也高。三是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的差異,比如說,一些國外普通品牌的產品,中國消費者當成是奢侈品,跨國公司對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市場可以實行“差別定價”,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考慮到美國人的收入遠遠高於中國人,如果物價還比中國低的話,那生活品質豈不是也太高了?可是真的深入觀察美國,也會經常看到美國老百姓的生活十分拮据,很多低收入群體要打兩份工才能維持生計,中產階級也是精打細算過日子。顯然,美國也有很多東西是很昂貴的,老百姓也得花很多錢。
比如說,前面提到美國的食品很便宜,但大多數的蔬菜和水果比中國貴。這是因為,作為農業大國,美國糧食種植業和畜牧業十分發達,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經營,但蔬菜、水果仍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而美國勞動力價格遠遠高於中國。同樣的道理,外出就餐價格就不低,麥當勞餐廳的巨無霸漢堡包價格將近是中國的兩倍,一份速食價格一般都要十個美元以上。購買房子的價格是不高,但是美國有房產稅,每年要交房產估值的1-2%,相當於是五六十年又買了一套房子。汽車和汽油是很便宜,但公車和計程車就很貴。波士頓地鐵單程要2.75美元,我從哈佛大學打車去波士頓機場,13公里左右的路程要40美元。
這說明,美國真正貴的是服務,因為服務主要是靠人來提供的,而美國的勞動力價格非常高。例如,我住的地方洗衣機壞了,請了維修工來修,20分鐘修好,要價140美元。一價定律只適用於可貿易部門,而服務業多數屬於不可貿易部門。經濟學中有一個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說的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服務業占經濟的比重也高,因此其總體物價水準也高。
美國服務業當中最貴的是高等教育和醫療衛生。美國的高等教育非常發達,而且最好的大學都是私立的。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2014-2015年度全日制大學每個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平均為2.1萬美元,其中,公立院校每人費用平均為1.6萬美元,私立為3.7萬美元。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庭孩子一出生就為其建立“大學儲蓄基金”,很多人工作了十幾年還在還大學的學生貸款,民主黨人桑德斯提出上大學不要錢獲得了那麼多年輕人的支持。
美國的醫療服務也非常昂貴,每年醫療開支占GDP的17%左右,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國沒有政府提供的全民醫保,多數人要上商業健康保險。在“奧巴馬醫改法案”出臺之前,有四千萬美國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醫改法案出臺以後,雖然未參保人數有所下降,但總體保費出現一定幅度上升,給不少家庭和中小企業帶來壓力。
當然,前述討論沒有考慮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差異。美國的醫療服務和高等教育非常貴,但也是全世界水準最高的,所以仍然有很多外國人來美國看病和留學。反之,中國也有很多物美價廉的產品,所以很多外國遊客和海外華人到了北京也會去秀水和天意市場大肆採購。總體而言,發達國家的物價水準高於發展中國家。而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就表現在收入水準高、勞動生產率水準高、生活水準高上,這也正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努力的方向。
文章來源:RCH走進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