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機場抵達大廳,我和我的同事站在國際抵達出口,因為我們正在拍攝一對夫妻,他們正在等待自己在美國讀高中的兒子。
幾個推著行李走出來的乘客一邊走一邊感歎:“看看,都是家長,都是小孩。”沒錯,站在抵達出口的,幾乎都是人到中年,焦急期盼的臉孔,推著行李走出來的,都是十五六歲的中國孩子,他們當中的不少,還有父母陪伴在一邊。
當我們跟蹤採訪的那對夫妻,在人群中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媽媽激動的叫了起來,沖到孩子面前,而一直在鏡頭前表現鎮定的父親,這個時候,也笑的合不攏嘴。他們的孩子,在三個月前,在父母的堅持下,去美國讀高中,因為在這對夫妻的計畫當中,未來的大學一定是要在美國讀的。看到申請讀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索性決定早點把孩子送出去,一來避開和海外,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申請者的競爭,其次,也讓孩子早點適應海外的學習環境。
這樣的家長越來越多,採訪培訓機構,他們手頭掌握的數字顯示,三年前到美國讀高中的學生不到一百,但是一年前的最新數字,已經超過了六千名。也因為這樣,這個群體已經成為不少仲介培訓機構的市場目標,他們預期,隨著準備去國外讀本科的中國學生的增加,去讀高中的人數,也會快速增長。
不過,去美國讀高中,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私立住宿學校,每年五萬多六萬美金的學費,加上生活費,不是一筆小的開支,就算在美國,也稱得上是貴族學校。
一個朋友聽說我在做這樣的採訪,他顯得非常驚訝,選擇丁克生活的他想不通,高中加上大學的學費,這樣的教育投資,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未來需要找到一份怎樣的工作,才能夠有回報。
身為母親,當然可以笑他不懂天下父母心,面對孩子的未來,父母是不可能用這樣的計算方法的,尤其是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家長,在孩子身上,往往寄託了自己所有的預期,尤其是沒有實現的夢想。
採訪這些家庭,他們這樣做的理由很是相似,那就是不滿意現在中國的教育方式,不想孩子在應試教育下,犧牲了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希望孩子未來,可以多點選擇。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呼吸健康的空氣,遠離不安全的食品,在他們看來,這是父母有能力做到,就應該為孩子做的。
只是,有這樣能力進行選擇的家庭,在中國畢竟還是很小的一部分。當然是希望,隨著越來越多家庭收入的提高,有選擇能力的家庭可以增加,但是,畢竟,大部分孩子,還是要在中國這個教育體系下成長,如果說,有能力的家長用腳投票,那麼,對於沒有能力的家長來說,留在體系內,是不是變得很不公平?
七八十年代,就算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只要努力讀書,都會有很多選擇,包括出國深造,但是現在,一名仲介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能夠申請進入美國名校的,家庭背景都很不錯,這是因為,從中學,甚至小學,幼稚園開始,區別已經開始。看看中國的名牌大學,來自農村的學生越來越少,也是一個存在的現實。
一個社會是不是能夠提供多元的選擇,拿教育來說,那就是在基礎教育上,提供公平的資源分配,至於學生日後的分流,那要看學生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很大一群人,再努力,也看不到向上流動的那個出口。
文章來源於:雅虎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