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婚姻輔導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婚姻輔導

瞧瞧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有多狠心
流覽次數:2192     添加時間:2013/5/6

我們中國的家長對孩教育孩子問題,感覺很迷茫,所以,儘管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還是想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與各位博友交流。俺高娓娓在此班門弄斧了,我就那麼一說,你們也就那麼一聽。如果能給大家帶來啟發,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如果我有說錯的地方,或者你們有不同意見,也不要責怪我哈!

說到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想起了一個老掉牙的畫面:我們經常看到,父母帶著孩子出去公園玩,小孩子玩得興起,就難免摔倒。這個時候,中國的父母,一般都會趕緊跑過去,一邊扶起孩子,一邊嘴巴裏還會叨念著:乖寶,疼不疼?不哭不哭,媽媽給你買好吃的。我在美國看到的家長卻不是這樣。他們看到小孩摔倒,很少有去扶的,就算孩子哭得再厲害,他們也只會在一旁鼓勵:好孩子,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來。這個比喻雖然老套,但卻非常經典,我想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處:中國父母習慣為孩子代勞,捨不得孩子吃苦;美國父母,則鼓勵孩子自己的困難自己面對。
 

一、自己不吃飯,那就活該挨餓
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小夥子大衛,畢業後在美國娶了洋媳婦結婚生孩子,大衛的媽媽也從中國到紐約跟他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作為奶奶,自然是對孫子疼愛有加。沒過多久,洋媳婦與中國婆婆之間對孩子的不同教育就開始有矛盾了。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飯時耍脾氣,洋媳婦就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歲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洋媳婦讓中國婆婆做了幾樣中國特色的菜,其中還有混血十分喜歡的糖醋裏脊。洋媳婦把桌子佈置很漂亮,各樣餐具備起,晚餐開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說過的話,問媽媽怎麼沒有他的餐具?洋媳婦說:“你中午自己不吃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說話要算數。”中國婆婆一聽,當時也沒當回事,她認為,洋媳婦頂多就是嚇嚇孩子,哪會真的那麼狠心不給孩子吃飯,於是也沒說什麼,就招呼兒子媳婦一起吃飯。可是,中國婆婆吃到一半,發現孩子雖然可憐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婦依然不為所動,還是沒有叫孩子上桌吃飯的意思。這下,中國婆婆開始心疼了。她趕緊拿了盤子,給孩子裝好糖醋裏脊,端給孫子。洋媳婦見狀,馬上制止:你別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飯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說話要算數。餓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餓幾次,他自己就知道了。中國婆婆聽了,眉頭直皺:你們這不是虐待孩子嗎?飯都不給他吃。洋媳婦回答說:不是我們不給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後果當然由他自己負。中國兒子大衛也勸媽媽:媽,您別管了,這小子不好好吃飯,是該讓他吃吃苦頭了。中國婆婆不想和兒媳婦當面鬧僵,只好作罷。大人們回到桌子上吃飯,小孩仍然在角落裏可憐巴巴地看著大人們吃東西,嘴裏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開始孩子還堅持,要求媽媽給他吃,無效,就哭,大聲哭,還是沒用,一頓飯就這麼吃完了。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這滋味真不好受。於是主動跟媽媽道歉,承認自己不對,不該鬧脾氣,以後一定好好吃飯。現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因為他實在餓極了。洋媳婦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孩子喝完之後就乖乖睡覺了。從那天以後,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很好。

其實,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長教育孩子的大不同。美國孩子吃飯,弄得滿臉滿身,家長也不管,而且美國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中午就在學校吃午飯,孩子怎麼吃,家長一無所知,也根本不問。美國家庭吃飯,桌上擺幾樣菜,孩子想吃哪個就吃哪個。幾乎所有的美國孩子都不喜歡吃青菜。美國父母儘管也知道青菜的營養價值,但絕對不會強迫孩子吃。美國孩子吃飯,一說吃飽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離桌。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度和作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孩子吃飯,必須自己決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如果明明沒有吃飽,為了貪玩而不再吃了,那麼過一會兒他挨餓,他就自作自受。美國人愛說,犯錯誤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不想吃就說不想吃,吃飽了就說吃飽了,他們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對他們有充分的信任。

二、鞋穿反了,自己改正
還是大衛家裏的故事:有一次,我在大衛家裏做客,正好孩子準備出去和小夥伴玩,就看見他在玄關處穿鞋,準備玩具,當時中國奶奶也在場。當孩子穿好鞋準備出門時,中國奶奶突然大笑著叫住他:寶貝,你的鞋子穿反了,來,來,奶奶給你穿好一下。洋媳婦馬上拉住中國婆婆說:隨他去,別管他。孩子見沒事,就一陣風似的就跑出去玩了。沒過多久,孩子又跑回來了,說:媽媽,媽媽,我的鞋子壞掉了,穿著不舒服!媽媽馬上說:是鞋子不舒服嗎?你請傑瑞進屋裏來,看看他的鞋子和你的鞋子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將信將疑地把傑瑞叫了進來,然後仔細端詳起傑瑞的鞋子來。終於,孩子發現他的鞋子和傑瑞的鞋子彎曲弧度的方向不一樣,傑瑞是朝裏彎,他是兩隻鞋朝外彎著。孩子指給媽媽看,媽媽說,你把兩隻鞋調換一下左右腳看看呢?孩子馬上聽話地自己脫鞋,然後調換左右腳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中國婆婆看著孩子一蹦一跳地和小夥伴又出去玩了,才問洋媳婦:不就是一雙鞋穿反了嗎?你給他換回來,他就知道了,何必費那麼大勁。洋媳婦說:不一樣的。一向都是他自己穿衣服穿鞋,他自己的事情都得讓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好,我們也不會代替他做。做錯了,他嘗到了後果,下次他自然就會改過來。就比如這次鞋穿反了,他看見小夥伴們的鞋都不是這樣穿的,他自然就知道鞋是穿反了。如果摔倒了,他就會知道,這鞋這樣穿著不舒服,容易摔跤,摔跤會疼。果然,從那以後,大衛家的小鬼頭的鞋子再也沒有穿反過。每次看見別的小朋友的鞋穿反了,他還會去矯正別人,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穿鞋。可愛死了。洋媳婦的話可能很多人都不認同,有人會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大人應該儘量幫他們矯枉過正,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錯,少受挫折,少一些傷害。
 

其實我倒是很同意洋媳婦的觀點,孩子的路要讓他們自己走,即使犯錯,即使摔跤,也要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改正。我不太喜歡家長一邊罵罵咧咧,責怪抱怨孩子不中用,什麼事都要自己操心,一邊又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幾乎全部答應,像母雞一樣,時時處處保護孩子,樣樣包辦。我最喜歡美國家長對孩子的辦法,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干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鬥,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裏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

三、自己的社交問題,自己處理
我們社區的老美鄰居麥克先生,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叫馬克,馬克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社區裏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他,總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車騎一騎。可是馬克非常愛惜這輛車,不捨得借給小朋友們騎。因此,每當馬克玩自行車的時候,他都是獨自玩,因為他怕小朋友們纏著他借車。久而久之,社區裏的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過了一陣,馬克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也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馬克沒有辦法,只好跑回家跟麥克先生說: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我也想玩傑弗瑞的小火車,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麥克先生聽了之後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說:馬克,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去承擔,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大家會原諒你的。結果,馬克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中去,給大家道歉,請大家重新接納他。後來,小孩子們又玩成一夥了。你騎我的自行車,我玩你的小火車。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誰敢欺負我們家孩子,我們找他算賬!大人們過多地參與孩子的社交問題,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問題。這根源其實還是父母不懂得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四、美國孩子同樣重親情
很早以前,就聽國內的朋友說過,美國家庭裏,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如何如何冷漠,連一家人一起出去吃個飯,也要AA制。我在美國這些年看到,這是一個很深的誤會。也許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國人家庭的情況,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國?美國是移民國家,不少的家庭觀念也很濃,像義大利,愛爾蘭,猶太人德國人他們很重視家庭,只是在經濟上,他們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給大家造成一個“冷漠”的印象。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新”。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替孩子安排未來,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而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的孩子,對父母也是很體恤的。儘管小時候,父母對孩子很“殘忍”,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裏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但是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就會感謝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許多孩子長大成人,在父母年老後,都不會給他們養老錢(其實美國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錢)。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管父母,不照顧父母。假期裏,兒子女兒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父母那裏小住,孫子孫女還經常打電話請教爺爺奶奶怎樣做那道好吃的菜……還有美國孩子不會跟父母住在一起,因為父母也不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父母需要照顧時,在美國有家庭護士,費用有保險公司支付,但孩子們也來幫忙照看我的朋友蘇珊娜,就非常懂得照顧她的父母。她父親生病,她把父親接來一起住,便於照顧。還有我的朋友大衛,他父親心臟出了毛病,要依靠一個人工心臟生活,在等待心臟移植的那段時間裏,他辦了休假,專門在家裏照顧陪伴父親。另外,約翰每週會給媽媽打一兩次電話,傑夫會把自己的相片發給家裏的每一個人一起分享……

特別說明:
一、大衛家的故事和以前在網上看到的一位中國婆婆到美國看到洋媳婦教育的故事很類似,美國洋媳婦的一些教育的理念,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是我寫這篇博文的參考。在這次寫稿時,沒有找到原文,無法連接,也無法鳴謝,致歉。
二、這些天我在廈門參加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匆忙之中發的博文,難免出錯,望大家諒解!


文章來源:紐約高娓娓的新浪博客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