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美資訊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旅美資訊

淺析美國夢
流覽次數:2484     添加時間:2012/12/14

美國夢有著豐富的內涵。從廣義上來說,它是指美國的平等、自由、民主;從狹義上來看,它是一種對理想的期望——只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就能獲得更好的生活。美國夢強調銳意進取的創業精神和人人均可發財致富的理想模式。兩百年來,美國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美國人,使其在文明和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的衝擊下,美國夢的光環已逐漸走向幻滅。

一、美國夢的形成原因
美國夢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它是在北美“大覺醒”運動中產生的一種美國式的民主思想,其哲學基礎來自歐洲的啟蒙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潮。啟蒙主義強調理性,人文主義重視個性解放和個人只有,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在這些思想的衝擊下,民眾對民主產生了強烈的渴望,民主精神在美國得到迅速的發展。反對精神壓迫,反對盲目服從的精神在美國民眾中間迅速蔓延,這不僅強化了美國人民的個體意識,也加強了美國人民的獨立意識和民主意識。最初的美國移民大多為不堪壓迫的歐洲弱勢群體,他們孤注一擲地來到北美大陸尋找生存機會。在與大自然作搏鬥的過程中,這些移民者產生了拓荒精神和銳意進取的創業精神,而這種精神最終成為美國夢的內容之一。

“大覺醒”運動激起了美國夢的誕生。獨立戰爭是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在北美盛行的時期。而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夢則是反對蓄奴制的強有力號召,它對廢除南方奴隸制度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美國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之後,人人均可發財的幻想似乎也具備了實現的可能,因此它也融入了美國夢之中。

二、美國夢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發展
美國夢所具有的進步性和歷史性對美國的社會發展方向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300年前,當英格蘭移民乘坐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北美,美國夢便開始悄然萌芽——人人生而平等,每個願意為理想付出的人都會有所收穫。當時的美國土地遼闊,人口稀少,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因此每個移民在獲得大片的土地前提下,實現富裕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淘金熱”更是為美國夢添上了一筆濃厚的色彩。一夜暴富的誘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來美國尋夢,但這些美夢的實現卻給北美的印第安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南北戰爭前後,美國開始了工業化,美國夢亦有了新的內涵。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白手起家的商業鉅子,其代表人物為洛克菲勒、摩根、福特。他們的成功賦予了美國夢新的定義:出身不是成功的關鍵,奮鬥拼搏才是發家致富的必要條件,一代傳奇始於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到了21世紀資訊時代,微軟、Google的創立者以其事蹟告訴所有美國夢的擁護者,智慧和天才造就財富神話。

美國夢是一個被眾多美國人普遍信仰的信念。它的基本內容是良好的,積極的,在理論上任何人都有實現理想的可能,但在現實中,事實卻並非如此。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美國夢中人人均可發家致富的理念不攻自破。曾經吸引無數人的美國夢在戰爭和金融危機中逐漸消失殆盡。

南北戰爭後,美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僅一個世紀的時間美國便躋身大國之列。然經濟發展的財富卻始終掌握在小部分群眾手裏,大部分人依舊過著艱難的生活。而戰後混亂的政治也給美國夢蒙上了一層陰影。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使得盲目迷信物質享受的思想充斥於社會之中,淪落的道德觀,錯誤的價值觀成為美國夢的主要產品。幾經蛻變,美國夢最終成為金錢至上的發財夢。20世紀美國的許多文學作品均反映了美國夢破滅的這一主題。而近年來經濟的不景氣,有報導稱美國人的幸福感驟減,美國夢黯然失色。

美國夢有其可取之處,亦有其不切實際,虛幻欺騙的不可取之處。從本質上看,美國夢更多的是資產階級的夢。隨著社會進步,資本主義的衰落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因此美國夢的逐漸失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順應歷史潮流。

三、美國文學中的美國夢
美國文學中的美國夢情結始終貫穿于美國文學的發展之中,美國夢的失落與追尋是美國20時間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作家對於美國夢主題的偏愛不僅因為它是最能體現美國精神的理想,還因為它是始終貫穿歷史的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美國文學中與美國夢緊密相連的流派主要有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派文學。前者主要關注美國夢的失落與追尋,而後者主要聚焦於對美國夢的批判和否定。

1、美國夢與現實主義文學
馬克·吐溫早在19世紀70年代便已意識到美國夢的幻滅。他的早期作品《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便通過描繪一個受騙華人的遭遇,揭露了美國夢的不平等之處。德萊塞是最早從社會批判角度來表現美國夢的幻滅的。他的代表作《嘉莉妹妹》和《美國悲劇》均是以來自社會底層的人民作為主人公,他們都期望著發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出賣色相,抑或是謀殺,最終都只得到悲劇的結果。德萊塞書中對美國夢的批判和諷刺深刻地揭露了美國夢虛幻和欺騙的本質,美國夢的幻滅帶來了一個時代的悲劇。

美國夢的幻滅成為一個時代的感受,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殘酷的戰爭動搖了整個國家的信念,其中戰爭對知識份子造成了更為深刻的影響。他們應國家號召,懷揣信念趕赴戰爭。但在戰場上,目之所及的儘是血腥和殺戮。他們開始質疑,迷茫,甚至失去人生的方向。於是美國文學中出現了以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他們以美國夢的幻滅為主題創作,詳細地紀錄了這一代人的生存狀態——表面上尋歡作樂,內心實則充滿苦悶和悲哀,在找不到目標的生活中無所適從。對美國夢的幻滅感還表現在一些南方作家對歷史的緬懷上,其代表作家是福克納,他的作品《喧囂和騷動》深刻地描繪了一群因夢想幻滅而痛苦不堪,萬念俱灰的南方世家子弟。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批判的主要是社會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而美國夢的幻滅在小說中主要是通過社會危機來表現的。人們對美國夢的幻滅感到痛苦迷惘,但又抱著希望重溫舊夢的想法,這種矛盾使得整個社會沈浸在一種失落且悵惘的氛圍中。

2、美國夢與現代派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低迷的美國社會重新帶來生機,美國人,尤其是中產階級再一次被美國夢的魅力所吸引,民主、自由、平等再次成為民眾言論的主旋律。然而此時,一場對美國夢的強烈批判和抨擊正在醞釀而至。1949年,亞瑟·密勒的《推銷員之死》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書中主人公便是一個被美國夢異化和扭曲的人物,他悲劇且壓抑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美國社會盲目信仰美國夢所產生的不合理扭曲之處。1951年,塞林格所著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則表現了美國年青一代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全盤否定。金錢,出人頭地不再是他們人生的主題,他們更嚮往個性與自由,過自己愛過的生活。

“垮掉的一代”是否決美國夢這一主題的堅實擁護者,他們自稱“受了社會的欺騙”,有權利向這個社會發洩憤懣和不滿。“垮掉的一代”所代表的後現代派文學更關注於美國夢對人性和個性的殘害,從精神危機,個性存在危機等方面全面批判和否定美國夢。後現代派文學的創作方法富有創新性,不拘一格。為表現出作品裏所包涵的壓抑和絕望,意識流、神話、修辭、時空錯亂等手法的運用在其作品中層出不窮。荒誕劇和黑色幽默是批判美國夢的利器,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便是這二者的結合。一心希望退伍的主人公因為上司為了升官所下達的命令而不得不繼續飛行,而唯一能夠停止飛行的規定條件卻因其不合理的要求完全沒有實現可能。因此主人公只能繼續飛行,惶惶不可終日。作者通過主人公荒誕的遭遇嚴厲的美國當時的官僚體制,表達了其對道德淪喪,價值觀扭曲的深切憤怒和悲哀。

現代派文學從人性完整和個性自由的角度出發,決絕地與美國夢劃清界限。他們主張自我創造,自我選擇,力圖從傳統價值觀念中得到解放。

四、結語
美國夢以其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內涵為推動美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我們亦不可忽視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空想、虛幻的性質同樣也給美國社會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美國夢的褪色既是人們對自我人生方向的重新定位,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要求。

 

文章來源:美國文化網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