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美資訊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旅美資訊

體驗美國的社會文明
流覽次數:3574     添加時間:2012/11/16

1. 注重禮儀的國家
我到達聖何塞後的第二天,就去附近居民社區遛彎,流覽街容,接觸一下美國人。我在人行道上邊走邊觀看道路兩旁的住宅和一棵棵叫不上名字的遮陽樹。這時,一名美國中年男子向我迎面走來,走近後就是一聲“Hello”(哈羅),然後微微一笑從容走過。我倉促應對,也回了一聲“Hello”。後來我幾乎天天外出遛彎,每天都能收穫幾次“Hello”,還有幾乎同樣多的點頭和微笑。在我們居住的社區,“物業”的工作人員見到我們,不是“Hello”,就是“Hi”(嗨);在孫女所在的幼稚園,管理人員和老師每次和我們見面都“Hi”一聲,沒有不打招呼的時候,除非人家正忙著做什麼事情。Hello和Hi在這裏都有“你好”的意思,都是表示問候的習慣用語,只不過前者正式些,多用於陌生人;後者隨便些,多用於認識的人。

見面打招呼表示禮貌,熟人之間容易做到,但跟陌生人打招呼就不那麼簡單了。試想,在北京街頭,一個迎面走近你的陌生人突然說一聲“你好”,或是沖你點頭微笑,你心裏很可能會說這個人神經不正常,或者認為此人居心不良,故意套近乎騙你的錢,於是趕緊走開,離他越遠越好。2006年,北京一家報紙在大街上對路人進行了一次微笑測試,辦法是讓志願者對過路的人示以微笑,測試對方反應如何。在15分鐘內有65人走過,其中61人面無表情,或只給了一個淡淡的模棱兩可的微笑,只有4人報以熱情的微笑,其中兩位是美國人。中國百姓為何笑不出來?我想,這是因為他們深受街頭騙術之苦,人們躲避唯恐不及,誰還敢和陌生人搭訕。對陌生人態度冷漠和提防心理折射出中國社會的信任危機和不正常的人際關係。

美國良好的社會風氣表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有一次住旅館,早晨外出時,服務小姐正好推著臥具車走到我們房間門口,她開口就說:“祝你們今天玩得愉快”,服務小姐的一句話讓人感到心裏暖乎乎的。在超市,收銀員打出的帳單上,除了商品名稱和價格,下面還有一行字:“你在這裏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是說你來這裏不虛此行,愉快購物,短短一句話給使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還有一次,我跟著兒子去專賣店買手機,櫃檯前接待我們的一位男服務人員並不急著介紹產品,而是先問了一句“今天過得好嗎?”熱情友好的問候立即拉近了店主和顧客的距離,使你還沒看手機就對這家專賣店產生了好感。

在人際交往中,美國人對“謝謝”一詞毫不吝嗇。當得到別人幫助或服務時,會隨口說一聲“謝謝”,高官、老總對手下員工也是如此;丈夫幫妻子脫去大衣,妻子會說“謝謝”;妻子做的菜很可口,丈夫會說“謝謝”;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常聽到說“謝謝”。

美國人掛在嘴邊的另一句客套話是Excuse me(“對不起”的意思),用於要走開、插話和表示異議等場合。比如,你不注意擋了人家的路、人家想請你讓一讓的時候;有人在電影院放映廳從你座椅前通過、在你面前咳嗽或打噴嚏、向你問路或打聽事、在你講話時插話或是不同意你的意見的時候,都要說聲Excuse me;兩個人發生了小摩擦,互相道聲“Excuse me”就可當場化解矛盾。Excuse me只是表示禮貌和對別人的尊重,並非表示自己真有什麼過錯。sorry雖然也是“對不起”的意思,但表示承認自己有過錯並向人家致歉,所以不常聽美國人說I am sorry。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外國移民在美國開車出了點刮蹭事故,責任本來在對方,可這位老兄當場就向對方說了聲“Sorry”。在法庭調查責任時,對方咬定這位外國移民曾向他表示過Sorry,承認是自己的責任。這位老兄無言以對,結果打輸了官司。

美國和歐洲國家一樣,有尊重女性的傳統習俗,所以在社交等公開場合,男人們都能禮讓女性,愛護女性,如進門、入座和上下電梯等,都是女士優先。歐美國家為何尊重女性?一方面可能受歐洲中世紀騎士風度的影響,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對聖母瑪利亞的尊敬。由於美國是一個開放國家,男女之間的交往沒有多少忌諱,約異性朋友和同事出去吃飯、看電影等,不一定說明有戀情關係。如果中國人這樣做,說明雙方關係已非同一般了,即便出於正常友誼,也會惹出一大堆緋聞來。

2. 方方面面看文明
美國的社會文明不僅表現在待人接物的禮節上,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裏談談本人感觸最深的幾個方面:

一是文明排隊
排隊在大家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我看到,美國人排隊秩序井然,可歸納為“五不”:不貼身、不越線、不加塞、不紮堆 、不穿越。我在美國常常在超市排隊付款和辦其他事情,發現人們都是一字站排,彼此間保持一定距離,有一米線的地方絕不超越。有一次我們去電影院門口買電影票,前面的人買票時,後面的人站在一米線外等候,前面的人離開後,後面的人才走近視窗。我們剛買完票,來了幾個妙齡少女,她們又說又笑,但都規規矩矩排隊購票。可以說,自覺排隊已成為美國人的行為文化。

看看我們中國人排隊,上面提到的“五不”,很多人沒有一樣能自覺遵守。有人為了節省自己的時間,厚著臉皮加塞。越線行為不僅不文明,還讓人提心吊膽。有一回我在北京住家附近工商銀行營業廳辦取款業務,總覺得身後有人,扭頭一看,發現是一名青年人站在我右後側不遠的地方,看著我取款。我不能斷定他是有意偷看我的取款密碼,但起碼給取款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威脅,這種事情恐怕大家都有切身體會。

二是遵規守法
美國是個法制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按法規辦事,而且好多事情訂有合同或契約,雙方簽字,共同執行。如果違法或違反承諾,由法庭按規定處理,沒有情面可講,用不著互相扯皮,也不搞“下不為例”。在中國辦事是人情大於法,契約和規則意識淡薄,對違反法規的行為,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找關係通融一下,結果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法規雖有,形同虛設。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本來並不複雜,大家只要按規則辦就行了,但就是行不通,因為總有那麼一些人習慣我行我素,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中國人的一些生活陋習難改,也是這個原因,比如隨地吐痰和到處大聲喧嘩,已成為中國社會的頑疾,損害了中國的國格和人格。歐洲酒店業發起的一項全球遊客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遊客的國際形象位居倒數第三,這對於享有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國來說,簡直是莫大的諷刺。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認為,中國人的這些毛病看似道德問題,實際上是對公共空間的漠視。

到過美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覺:美國汽車很多,但行車秩序不亂,交通事故較少。我想,問題的關鍵是絕大多數開車人具有良好的“車德”,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主動禮讓行人,行人也大多能按規則橫穿馬路。在“車德”方面,中國和人家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2006年年底某省電視臺對開車人禮讓行人的情況對交警和行人做過一次現場調查。值勤交警說,行人通過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時,過往車輛很少主動減速停車,有的司機見行人要過馬路,不但不減速,還居然鳴笛加速通過。有一次,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主持人在列舉了開車十大不文明的行為後說:“今天我們要推出一個‘車德排行榜’,看我們國家車輛保有量最多的10個城市,到底哪個城市的市民對司機車德最有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司機車德肯定率最高的是蘇州,但也僅有33%,第二是北京,為31%,第九是成都,為10%,最後一位是鄭州,為0%。

上面的數字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20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並沒有帶來國民素質的同步提高。

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國家最高領導人出面宣導“八榮八恥”。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還頒佈了對不文明行為的警示和處罰措施,如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制定了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公約和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北京市將每月11日確定為自覺排隊日 ,規定隨地吐痰最高罰款50元;上海規定隨地吐痰被處以200元以下罰款,亂扔廢棄物處以100元以下罰款等。這些舉措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一個國家借助行政指令糾正和規範人們的行為,說明國人自我約束力的群體性缺失,光靠自覺已經不能解決問題。

三是遵約守時
美國人做事講求效率,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大多數人每天都有一個時間表,所以赴約辦事比較準時,因故不到或改期必須事先通知對方,無故失約和遲到視為無禮。比如,美國人說某項活動9點開始,應邀參加者應提前幾分鐘到場,但聽說當地一些華人愛踩著點趕場,人雖然到了,但活動已經開始,令組織者或召集人心生不快,難怪美國人譏諷華人是按“中國時間”行事。

在中國國內,問題就更嚴重了。如果通知9點開會,自覺者肯定準時到場,但開會時間到了,人們還在哩哩啦啦地進會場,不等上十來分鐘,別想開會。越是這樣,與會者越不著急,因為去早了也沒用。再比如,中央電視臺一頻道通告晚上7點55分開始播放歷史連續劇《貞觀長歌》,你如果當真,按時坐在電視機前等待開播,准會上當。7點55分確實開始了,但開始的不是連續劇,而是長達7~8分鐘的令人生厭的商業廣告。這種做法說輕點是不遵守時間,說重點是愚弄觀眾。

四是誠信為本
美國雖然是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國家,人們的商業意識十分強烈,但大多數人為人做事講求誠信,尊重他人權益。寫到這裏,我想起了新華社駐洛杉磯記者于大波采寫的那個講述華人搶購食用油的故事:一天,一家商場搞促銷,平時2.5美元一瓶的食用油,花5美元可以買4瓶,不過商家規定每人只能買4瓶。促銷活動當天,不少華人不僅自己趕來搶購,而且呼朋喚友,有的華人一次買了4瓶後返回去繼續購買,結果食用油很快被“洗劫一空”,很多晚來的美國白人掃興而歸。可悲的是,這些貪小便宜的華人明明侵害了他人利益,還諷刺說“美國人就是笨”,對自己的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美國人按遊戲規則辦事,不搞投機取巧,是為規則誠信。

美國加州“26”電視臺2006年7月12日報導說,沃爾瑪公司2003年以來出售辦公桌椅76萬張,但近來發現椅子扶手有品質問題,容易斷裂,存在危害人身安全隱患,於是通知購買者到商店退貨。美國商家視顧客為上帝,以貨真價實的商品和服務吸引消費者,極少出現坑害和欺騙顧客的現象,是為商業誠信。

一天,我們全家在賭城拉斯維加斯的一座天橋上拍街景,拍完後轉身就離開了,剛走出幾步遠,就聽到身後一位女士用英語喊道:“這是你們的背包嗎?”我們回頭一看才想起我放在地上的那個裝有護照和銀行卡的黑背包。我們連忙致謝,多虧遇到了拾金不昧的好心人,否則,丟了護照和美國簽證,麻煩就大了。第二天,我們在旅館下面的休閒水池旁散步,只見這裏人山人海,有的遊客泡在水池裏,有的躺在池邊曬太陽。我看到,一名美國男子把自己的手機扔在池邊的鐵床上就下水了,而且沒人幫他照看,我猜,這是因為他相信他的手機不會被人偷走。這兩件事使我感觸頗深,多次和親友提起。美國人這樣做,是為做人誠信。反觀中國,不少人做事缺乏起碼的誠信,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坑蒙拐騙,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我們大家想必都嘗到過被矇騙的滋味,有的還曾深受其害。天津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市郵局舉辦的“到郵局交話費月月得獎有機會”的活動中,2006年產生了4個特等獎,其中3個為4999元現金的獎品竟然無人認領。由於社會上各種假借中獎 信息製造的騙局越來越多,致使天津市民對“中獎”信息不敢輕易相信,郵局工作人員反復勸說也無濟於事。這個例子說明,在當今中國社會,由於假冒和欺詐防不勝防,廣大民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許多事情都要打一個問號,即便是真的,也謹慎以待,生怕中了圈套,正可謂一朝被假騙,真的也當假。

五是助人為樂
有一天,兒子開車拉著我們全家外出旅遊時,把車停在路邊從汽車後備箱的手提冰櫃裏取飲料。車剛停穩,一輛小轎車在我們左側停了下來。兒子見狀忙搖開車窗,聽到那輛小轎車的司機問道:May I help you?(需要我幫忙嗎?)兒子回答說:“不需要,謝謝您”。那位司機朝我們笑了笑又上路了。原來,他看見我們停車,以為我們的車出了故障或有什麼緊急事情需要處理,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忙。據兒子介紹,美國人就是這樣,願意助人,而且特別熱情。比如,你上街問路,對方會耐心回答;你有困難向人求助,對方不會置之不理;你出門在外面,半路上想到某個住家、某個機構去喝口水或借用衛生間方便方便,主人會歡迎你入內,不會因為你是陌生人而將你拒之門外。

我們到美國後,兒子提醒我,在公共場所開門關門時要看一看身後有沒有人,如果有人緊跟在身後,一定要把門手扶住,等後面的人接手後再把手鬆開。我注意到,美國人都這麼做,沒有人只管自己不顧別人。雖然這是小事一樁,但給人送去的卻是關愛和溫暖。在我們中國,幫別人扶門手就不是都能做到的了,而且我們經常看到,前面的好心人扶著門手讓後面的人通過,但有人並不接手,心安理得地從扶門人面前通過,連聲“謝謝”也不說。

六是處驚不亂
一般人都會以為,在紐約世貿大廈2001年9月11日遭到恐怖襲擊的時刻,大廈裏的人都會自顧自地爭相逃命,但實際情形卻出人意料。新華社駐洛杉磯記者于大波的報導寫道:美國9.11恐怖襲擊發生後,被困在紐約世貿大樓的人們面前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從樓梯迅速逃離。他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清楚,誰先一秒鐘逃脫,誰就多一分活下來的希望,但卻沒人爭先恐後逃生,而是按著順序、排著隊往下走,秩序井然。不然的話,勢必造成混亂,互相擠踩,那最後的死難者人數恐怕要多得多。

看了這則報導,我思忖良久,這種事情假如發生在別的國家,會是什麼後果?且不說中國,我在這裏舉一個發生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真實故事。前幾年我在明斯克採訪時,看到一個地鐵站進出口處的兩邊牆上貼著一些青年人的照片,照片下方是生平介紹,四周擺放著一束束鮮花,只不過有的鮮豔奪目,有的已經枯萎。我一打聽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兩年前的一個上午,一群青少年正在站前廣場參加集體活動,突然間,天空烏雲密佈,繼而狂風大作,下起了冰雹,人們在驚慌之中擁向地鐵口,因為人多道窄,造成擠撞,前面的人摔倒了,後面的人踩壓而上,如此“前仆後繼”,造成數十人傷亡。

2003年8月14日發生在紐約的“世紀大停電”故事和世貿大廈遭恐怖襲擊事件同樣感人。一位身臨其境的華人描述道:那次停電時正是下班高峰,結果地鐵停駛了,燈光沒有了,大街上匯成了人的海洋,可人們沒有喧鬧,沒有抱怨,沒有驚慌。在公車站,大家排隊上車,看不到擁擠。附近大街上的小商販起勁地兜售蠟燭、手電筒等物,但沒人乘機抬高物價。天色暗將下來,有人在馬路上攔車,凡順路的,絕不拒載。一輛警車開到跟前,拉上一對母女飛馳而去。我好不容易走近了兒子的大樓,借著燭光開始爬樓梯。每個樓梯口都點著蠟燭,還有人用手電筒幫助照亮。路過每一層都有不相識的人出來打招呼,有人還拿出飲料或請到他們家喘口氣。

美國人這兩個處驚不亂的故事令人感慨萬千,讓我這個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人在美洲新大陸看到了“人之初,性本善”。


文章來源:孫占林的新浪博客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