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美資訊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旅美資訊

美國人的思想觀念和人格特點
流覽次數:10112     添加時間:2012/11/15

1. 崇尚人格獨立和自由
美國人有強烈的獨立意識。美國孩子很小就單獨住在自己的臥室,長大一點就學著自己洗漱和穿衣,一般過了10歲就會自己烤麵包、用微波爐熱飯等。孩子滿16歲後,父母允許他們自立,搬出去租房居住。孩子們上學和擇業由自己決定,父母可以指導和建議,但不加干涉。父母和幼稚園老師從來不誇獎孩子“乖”,不要求孩子“聽話”,當馴服的小羔羊,更不培養要月亮不敢給星星的“小皇帝”和“小姑奶”。
 

美國人上大學主要靠獎學金,靠貸款,靠打工,不習慣向父母開口,甚至拒絕家中的財政援助。他們靠個人奮鬥和自己的能力,走南闖北,安身立業,不像中國那樣,不少年輕人心安理得地當“啃老族”和“傍老族;美國人夫妻之間保持各自的獨立性,雖然雙方關係融洽,但除共同分擔家庭開支外,許多夫妻都是各自支配自己的薪水,不像中國那樣,習慣將家庭財權交給妻子掌管;美國年輕人可能認識沒多久就結婚,有了矛盾說分手就分手,用不著考慮父母的意見,不像中國那樣,夫妻不會輕言離婚,有了孩子後更要設法將婚姻維持下去;美國老年人習慣自己安度晚年,不願讓子女照顧和贍養,不像中國那樣,養兒為防老,進入暮年總希望兒女留在身邊,至少要他們“常回家看看”。凡此種種,都體現了美國人的獨立性格,從中不難看出美國人和中國人在觀念上的巨大差異。


由於美國人從小養成了獨立的個性和獨立的生活習慣,所以他們大多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即使是知名教授、律師也常做家務,很少有人雇傭保姆,修剪門前草坪、油漆門窗、護欄,簡單的汽車維修等都是儘量自己動手。


美國人把自己看作獨立的個人,所以極力推崇個人的自由。在他們看來,個人的任何嗜好、追求都應受到尊重。“自由”是美國人言論中出現率最多的辭彙之一。他們有著多元化和開放型思維,習慣于自由表達自己的感情、意願和愛憎,做起事來也是無拘無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我們常聽說美國人家庭中,有的支持共和黨,有的支持民主黨,彼此觀點對立,時有爭論,但大家相互包容,承認差異,所以絲毫不影響家庭和夫妻關係,朋友之間也是如此。舉一個近些的例子:加州州長施瓦辛格2008年2月初宣佈支持共和黨總統競選人麥凱恩,而他的妻子卻宣佈支持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奧巴馬,倆人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即使對那些殺人兇手,美國人也表現出驚人的寬容和愛心。例如,2007年4月,韓國留學生趙承熙在佛吉尼亞理工大學宿舍開槍打死32名學生和教職員工,隨後畏罪自殺。後來學校舉辦了多場悼念活動,而且也把兇手作為悼念 對象,並在校園中心廣場的草坪上為32名遇難者和兇手本人各安放了一個小型花崗岩悼念碑。美國人認為,雖然兇手犯下了殘忍罪行,但學校和社會並沒有對他這個精神上有問題的人提供心理治療和諮詢,所以也應給他安放一個悼念碑,並可借此安慰他的家人,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中國人往往把不同觀點的人視為異類,朋友或親人之間可能會因此結怨,甚至反目為仇,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證。


因為美國人崇尚獨立和自由,所以特別強調個人權利,把“這是我的權利”掛在嘴邊,什麼選舉權、發言權、檢舉權、控告權、申訴權、隱私權等。在美國人心目中,個人權利神聖無比,不可侵犯。我感到,美國人對隱私權最為敏感,對個人隱私尤為重視。打聽女士的年齡、別人的年薪多少、有無異性朋友、下班後去做什麼等等,都是忌諱話題,是不禮貌的表現。相比之下,中國人在個人隱私方面的觀念則顯得十分淡薄,對別人的私事恨不得問個底朝天。


美國人的獨立意識大概來源於230年前的1776年7月發表的詮釋美國精神的美國《獨立宣言》。宣言說,“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說也奇怪,美國法律和輿論只知道宣揚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至高無上,但從來不說自由和權利一旦行使過度會產生什麼消極後果。我想,美國吸毒和愛滋病氾濫、校園槍擊事件頻仍,不能說和不加節制的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沒有關係。聖何塞一位老華僑說過一句樸素而深刻的話:美國確實很自由,但自由沒有邊也不行。

2. 樂於競爭和開拓進取
美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美國人沒有傳統觀念的束縛,但競爭卻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人與人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時時處處都在競爭。競爭使社會活力四射,競爭使美國人開拓進取。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美國NBA籃球比賽的實況轉播,兩個球隊之間的激烈角逐和拼搏求勝的高昂士氣,是美國人競爭精神的生動體現。看臺上歡聲雷動,與其說是球迷們為球隊的精湛球藝加油,不如說是為球隊的競爭意識喝彩。一個集體是這樣,個人也不例外。美國人從小就設定了一條規律性的奮鬥軌跡:設法進好的小學、中學——爭取上名牌大學——謀職就業——租賃或購買房子——買輛汽車——換更好的職業——買棟大房子——買第二輛汽車。美國人把事業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富足作為實現“美國夢”的主要標誌。為此,他們忘我奮鬥,孜孜以求,好像永無休止的時候。中國人的信條是“知足常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國家機關的某些公職人員,每天早八(點)晚五(點),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就是因為缺乏競爭機制,手中握有旱澇保收的鐵飯碗。


美國人雖然樂於競爭,但並不把競爭與合作對立起來,因此普遍都有良好的團隊精神,美國公司也把是否具有團隊精神作為招募員工的主要標準之一,不過這種團隊精神不是對上司唯命是從,而是建立在發揮個人潛能和創意的基礎之上。


強烈的競爭意識促使美國人銳於改革,求變求新,排斥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和四平八穩。佛羅里達太空中心的大門上鐫刻著一句話:“只要我們能夠夢想的,我們就能實現”。有人說,這就是美國精神。這種精神的形成與美國人的創業史密不可分。美國人的先祖們遠渡重樣,從大不列顛來到這塊神秘的土地,他們歷經磨難,白手起家,終於為自己開拓出一片立足生根的家園,因此美國人沒有厚重的歷史包袱,沒有久遠的文化傳統和難以逾越的思想禁錮。正是依靠開拓進取精神的強大助推力,美國才佔領了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制高點。2006年1月歐洲商業管理學院發佈的研究結果稱,美國是目前全球最有創新能力的國家。在2005~2006年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前20個城市中,美國占了8個。


美國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美國政府為此提供的優越條件和環境,使美國高素質人才層出不窮,創新成果獨佔鰲頭,無人比肩。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美國人群星閃耀,令人矚目。美國的成功創業者和豪門巨富馳名全球,名牌大公司、大企業享譽世界。例如,美國人迪士尼用創新和智慧讓動畫片中歡快、淘氣的“米老鼠”和“唐老鴉”走遍全世界,讓兒童故事片《木偶奇遇記》、《灰姑娘》和童話故事片《白雪公主和七個矮人》進入千家萬戶;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金融巨頭摩根,以其非凡的創業精神開闢出一片天地,成為當時美國經濟界的頂樑柱;電腦奇才比爾·蓋茨在中學時代就開始癡迷電腦,他憑藉自己的超人智慧和創造力,終於打造出引領電腦時代潮流的微軟公司。


美國人的創新能力還表現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之中。我要舉出的第一個例子是看似微不足道但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廚房下水管道的廢物粉碎機。因為飯後刷碗時常有遺棄的餐渣堵塞下水管道,於是便有人發明了一個小機器,只需扳一下電動開關,餐渣立即絞成碎末順水流走。我在美國見到的還有地毯清洗機、家庭制冰機、氣壓飲料機、垃圾清掃機、信函開啟刀、大小不一的曲別針和固定 文件紙張的各種型號的金屬夾,就連粘貼書頁的紙條和記事條也有好幾種型號和顏色。美國人的發明創造真可謂無孔不入,確實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不過,美國人的開拓精神也常常伴隨著冒險和失敗,公司倒閉破產的事例屢見不鮮,百萬千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窮光蛋也不乏其人,但美國人不會因此而一蹶不振,准會尋找時機,以求東山再起。

3. 彰顯自我與快樂人生
美國沒有封建專制和個人獨裁的歷史,所以美國人心中沒有呼風喚雨的權貴,更沒有像神一樣崇拜的皇帝。在美國,一個人無論怎樣偉大,怎樣成功,都不可能讓人對你必恭必敬,有的只是敬佩和尊重。在美國人的觀念中,人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即使遇到了總統和超級明星,也不會感到受寵若驚、像是碰到了救世主。美國人事事以自我為核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把桀驁不馴、放浪形骸的西部牛仔看作自己心中的偶像。這是粗線條的美國人。如果細細考量,就會發現美國人的個性就像一面多棱鏡,除了崇尚人格獨立和勇於開拓進取外,還有若干顯著特點,如張揚直率,敢於冒險,樂觀快活,生命至上等。


美國人的張揚直率體現在方方面面。有一次,我和兒子上街辦事,看到一輛美國人的汽車後玻璃上寫著:“我剛剛畢業”幾個字。我問這是什麼意思。兒子說,這是美國年輕人常見的做法,想說什麼就直接表達出來,不管用什麼形式。他說他還見過有人在汽車後玻璃上寫“我結婚了”、“我離婚了”等。美國人講話很少拐彎抹角,是就是,非就非,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敢說敢做,敢愛敢恨,毫無忌諱,不像中國人那樣,講究婉轉含蓄、忍辱負重,崇尚“糊塗”和“忍讓”哲學。聽人說,如果中國人把謙讓的美德帶到美國,很可能會引起人家的誤會。比如美國人請你去打網球,你如果謙虛地表示:“我打不好”,美國人以為你不會打,於是又找別人去了。再如,你對美國同學說,自己的英語講得不大好,可事後發現你的英語講得很棒,人家就認為你這個人不誠實,甚至有點虛偽。


在這方面,有人想通過對具體事例的處置方法說明美國人、歐洲人及中國人的各自特點及其差異。事例一:一個美國人舉辦家庭晚會,因聲音大影響了鄰居的休息,過了一會兒有人來敲門,禮貌地請主人把聲音調低一點,如果主人不予理睬,那個人可能去報警。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歐洲國家,也會有人來敲門警告,主人若不聽,你拿他沒辦法,只好回家蒙頭睡大覺;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鄰居大概不會來敲門,心想“忍一下”算了。事例二:一個美國人收到朋友的請帖,邀請他前去參加婚禮,並 告訴他若想送禮,請到某商場看他列好的禮品清單,看看哪些東西還沒人送,要送什麼禮物,自己看著辦吧。這在中國人看來是變相索要禮物,但美國人的做法卻非常實際,不至造成禮品雷同或送非所需。


美國人喜歡冒險和追求刺激。吃東西比賽、跳傘和海底結婚、美女愛囚徒等無奇不有。一個人為了揚名,可以坐在旗杆上呆幾天幾夜。據悉,1981年一個叫欣克利的年輕人刺殺雷根總統也出於同樣動機。警方在他留下的“訣別書”中驚奇地發現,他刺殺總統的動機竟然是癡迷女影星茱迪·福斯特。因為追星不成,他便試圖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偉業”來,以轟動效應贏得意中人的敬慕和青睞。


美國人性情樂觀開朗。到過美國的人都有一個感覺,美國人很少愁眉不展,悲觀失望,好像個個都是樂天派。你若問美國朋友“最近怎麼樣?”,總是回答說:“棒極了”,“太好了”。即便他的工作或生意等不大好,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說“不好”、“不怎麼樣”、“很糟糕”等洩氣的話。如果美國人說“還不壞”,那就說明事情相當不妙了。比如,美國大學生走出考場,你問他感覺如何,十有八九會說“很好”。中國學生若是答錯了兩道不該錯的題,准會捶胸頓足,懊喪不已,女孩子甚至會掩面哭泣起來。我的孫女進當地幼稚園最先學會的幾個英文單詞就有“棒極”了、“好極了”等。美國人對別人的評價也是一片光明,都是“很好”、“真了不起”之類的褒獎話。老師對學生總是以表揚為主,認為一味批評、指陳缺點會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


美國人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是他們樂天派的性格所使然。就說體育比賽吧,拿到金牌不會被舉國吹捧和沒完沒了地炒作,失敗了也不氣餒,不強調客觀原因,也不會總在“心態”上找問題。越是這樣,運動員的發揮就越穩定。當然,美國人和其他人一樣,也有受挫和不開心的時候,只是不輕易表露而已。其實,不少美國人,尤其是老年人,在樂觀表像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憂鬱感和不安全感,動不動就去看心理醫生。


美國人追求人生瀟灑快活。這主要表現在超前消費,及時行樂,貸款買房買車買享受,而且人人都有幾張消費信用卡,心甘情願當車奴、房奴和卡奴。美國人追求精神愉悅和身心健康,對遊玩、娛樂和健身非常講究,最鍾愛旅遊、野營、舞會、歌劇、音樂會、日光浴、游泳、滑冰和看體育比賽。對於吃文化,美國人則是簡而化之。朋友一起聚餐,經常是做東的朋友做兩個菜,每家再帶一個菜,就可以度過一個愉快的晚上,七葷八素的豐盛場面很難看到,因為美國人聚餐的主要目的是聚不是餐,這和中國人重吃輕玩、不酒足飯飽不甘休的習俗正好相反。


大概人人都怕死,美國人尤甚。在美國,遇到劫匪搶銀行,銀行職員會被告之不要反抗,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因為沒有經過專門訓練,制服劫匪是員警的事情,但要求銀行職員儘量報警並記住劫匪的長相。在中國,這樣做准會被說成貪生怕死,不可原諒。


這裏有兩個真實的故事或可說明美國人的生命價值觀。故事一:美軍傳奇英雄飛行員阿倫和他的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被派往伊拉克戰場。2006年1月,阿倫駕駛的“黑鷹”直升機在費盧傑附近被擊落,他們的父母請求上級把另外兩個兒子調回國內,理由是他“不想讓這對兄弟遭遇和阿倫一樣的命運。”故事二:三個同胞姐妹作為美國陸軍國民警衛隊的士兵同時在伊拉克服役。2006年4月,她們的父母被告之,20歲的老二蜜雪兒乘坐的“悍馬”車在巴格達遭伏擊身亡。噩耗傳來,她們的父母請求五角大樓提前讓另外兩個女兒脫離戰場。根據美國防部規定,在上述情況下,只要本人提出申請,軍方可以考慮。但按照中國的習慣做法,大兒子犧牲了,悲憤中的父母可能把小兒子送去參軍,為哥哥報仇。不僅如此,美國軍人在戰場被俘甚至投降不算背叛,因為美國最看重人的“生命權利”。中國人自古崇尚“寧死不屈”、“捨生取義”、“萬古流芳”,同美國人的生命價值觀有天壤之別。


文章來源:孫占林的新浪博客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