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美資訊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旅美資訊

美國大學:由研究性大學和寄宿制學院共同塑造的傳統
流覽次數:4783     添加時間:2006/9/22

19世紀美國建設研究性大學的潮流,基本上是模仿德國的大學模式。20世紀初開始的本科生寄宿學院制,則是遵循英國的傳統,特別是牛津和劍橋的傳統。當時德國的大學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準,激發了美國建設研究性大學的運動。但是,從文化源流上講,美國與英國同屬盎格魯撒克遜的文化傳統,英國對美國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德國。所以,20世紀初美國開始以劍橋特別是牛津為範本,建設本科生寄宿學院,以制衡研究性大學給高等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毫不奇怪了。

在1860年到1910年間,美國的高等教育處於德國的影響之下。一批受德國大學訓練和影響的教育家,掀起了建設研究性大學的運動,並且得到了許多財團的資助,碩果甚豐。到1890年代,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院蓬勃發展,本土博士的產量大增。

到了世紀之交,在大學找個教職沒有博士學位幾乎不可能。1901年,耶魯宣佈把研究成果和在全國的學術聲譽作為評定教授的標準。斯坦福大學甚至把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年度報告中公佈。到了1910年,大學的目標被定義為創造知識、培養具體領域的高級專家。過去的通才教育,以及那種對心靈、智慧、品格的全面培養,似乎已經變得過時了。

這一發展,引起了教育界許多人士的反對。在他們看來,重視研究的負面結果是本科生教育受到忽視。研究院過分龐大,在大學中已經喧賓奪主。教授一心做研究,把教學看作一個負擔,不投入熱情。更重要的是,學校規模的擴大,使師生的關係更加疏遠,學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導,只是學了一些具體的技藝,有知無德,難以承擔領導社會之重任。所以,他們強調:大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一個完整的人”(educating the whole man)。研究性大學正在腐蝕大學傳統的人文價值。

自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學急劇擴張。大學的這種擴張,一是因為科技的發達,一是因為人口的增長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學和本科寄宿學院制大學,成為塑造美國大學發展的兩種重要理念。如《經濟學人》在其“全球大學概覽”中指出的,美國大學的優異在於其沒有一個系統。因此,我們很難用一兩個概念概括美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經驗。不過,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為代表的精英大學,普遍採取住校制。以耶魯為例,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12個學院中。這樣每個學院就成了幾百個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的小世界,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互動。大學本科的頭兩年都要在寄宿學院過。而大部分學生,整個四年都在學院中住宿。每個學院有一個住院的院長,叫Master。另外有若干住院的教授。另外,各學院還安排“學院討論班”,下午和晚間在學院舉行,每班最多18人,寫作討論班則限制在15人。

總之,這樣的學院遠遠超出大學宿舍的範疇,畢業後素不相識的耶魯校友如果碰面,大家第一句話常常就是:“你是哪個學院的?”如果碰巧是一個學院出身,就更是親上加親。一位在另一個小本科生學院畢業的朋友告訴我:“我在那裡碰到我未來的丈夫,度過了一生最好的時光。這是學校所希望的:學院塑造了你的一生。以後不管你活多久、走多遠,學院永遠是你的家。你對之有終生的忠誠。”

研究性大學和寄宿制學院,作為來源於德國和英國的兩股不同的傳統,共同塑造著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學的發展。兩者有互補性,也有衝突。在這種互補和衝突中,維持著大學教育的平衡發展。19世紀末以來,德國的高等教育在研究方面領先於世,吸引著歐美各國的學子,挑戰牛津、劍橋的古典教育傳統。有批評家指出,牛津、劍橋食古不化,似乎大學教育就是培養紳士,片面注重道德、品格、行為舉止的訓練,課程太窄,跟不上現實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甚至有人進一步推演:牛津、劍橋孕育的這種“紳士帝國主義”,使英國的精英缺乏實際技能,結果到了20世紀,英國被德國全面趕超。這樣的紳士教育,導致了大英帝國的衰落。

但是,捍衛牛津、劍橋所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人指出,德國大學過分專業化,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卻不是完整的人。20世紀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全部失敗,而且有對猶太人的種族大屠殺這樣的惡行。人們常常感歎:德國人作為個體而言,才幹出群。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國培養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就不能不驚歎德意志民族的創造力。但是,德國作為一個整體而言,表現一再令人失望。德意志民族缺乏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那種自治的政治傳統和天賦,頻頻走火入魔,把自己的才幹變成破壞性的力量。這一現實,和其教育不無關係。相對而言,牛津、劍橋的傳統培養優秀的公民和領袖,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奠定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對世界的統治。甚至有人製造了英式教育的神話,認為當年的滑鐵盧戰役,就是那些在伊頓公學的運動場上訓練出來的子弟打贏的。

其實,僅僅討論牛津、劍橋是遠遠不夠的。寄宿制的教育,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城邦。在斯巴達,所有公民都要在儉樸的共同居室中長大。實際上,創建於1884年的寄宿學校,就特別參考斯巴達的原則。在這個美國頭號貴族學校中,孩子們必須寄宿在窄小、荒禿、毫無隱私可言的小隔間中。淋浴必須是冷水。每週的零花錢最多為25美分,其中的5美分還必須捐獻給星期天的宗教活動。所有孩子都必須進行嚴格的體育訓練。

在學校創建人看來,這種斯巴達式的貧困、嚴酷的教育,培養孩子對集體的忠誠和獻身精神,使他們有高度的公共責任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忍受痛苦的超常能力,在關鍵時刻堪當大任。這也難怪,1940年納粹佔領了法國時,當時已經當了美國總統的Groton畢業生羅斯福,充滿敬畏之情地給自己的老校長皮波特寫信:“40多年前,你向我們談起如何不要在長大成人後忘記男孩子時期的理想。這些Groton的理想,這些被你所教導的理想,我將努力永遠不忘。你的話依然留在我心中,也留在幾百位'我們這些男孩子’的心中。”其實何止是羅斯福和Groton子弟。面臨嚴峻的歷史挑戰,許多寄宿學校訓練出來的富家子弟,如甘迺迪兄弟、老布希等等,二話不說地慷慨出征,有的壯烈戰死,活下來的許多人成為國家的領袖。

大學的寄宿制,實際上正是遵循這樣的傳統。學生通過集中住宿,培養共同的社會理想、公共責任、獻身精神、和未來領袖之間的凝聚力。這種寄宿學院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早已經脫離了當初造就盎格魯撒克遜的統治階層的狹隘目標,越來越強調多種族、多階層的聚合。但是,儘管受教育者的範圍早已今非昔比、越來越多元化,寄宿制培養未來社會領袖的基本目標並沒有改變。以大歷史的目光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統治世界二百多年,至今仍然主宰美國的政治,還沒有退出其全球領導地位的跡象,最多不過是把其統治集團的基盤擴大而已。這樣的成就,和其教育能夠成功地塑造一代又一代優秀的統治階層不無關係。

(資料來源:南方人物週刊http://news.gscas.ac.cn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網
http://news.gucas.ac.cn/info_www/news/detailnewsb.asp?infoNo=7262 )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