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從來不是讓人心跳加速的城市,明確的政治性格讓它天生多了一份嚴肅感,其國際觀光知名度遠不若紐約等地。然而,華盛頓卻是美國國內觀光的重鎮,一年四季都吸引了上百萬美國人來這裏……
說起美國值得探訪的城市,絕大部分人馬上會想到風華薈萃的紐約,有無盡陽光與沙灘的邁阿密,保留歐洲風格的波士頓,或是西岸散漫與繁華並存的洛杉磯,摩天高樓鱗次櫛比的芝加哥,或處處可見移民色彩的三藩市……
的確,這些城市在幅員廣闊的美國都代表了某個時代或族群歷史的縮影,也是許多旅客的最愛。但是,想要親身見證這個年輕的國家如何在短短200年之間,茁壯成長到今日之強權,想要在一個城市裏充分體會這個歷史不長,卻深深影響近代世界的國家,就絕對不能錯過它的首都——華盛頓特區。
在戰火中成長
美國的茁壯成長和戰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命運也反映在華盛頓的建設上。1814年,英軍捲土重來,這一次直搗新成立的首都,當時的國會大廈和總統辦公室都被燒毀。南北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相繼爆發所帶來的人力和物力需求,把人口和資金帶進了首都,華盛頓特區就在戰火中成長。
現在的華盛頓,陸上和空中交通都是四通八達。鄰近有3個國際機場,搭地鐵和公車就可以到達;地鐵有5條線,因為是近30年才完工,不僅比紐約的地鐵乾淨明亮,也標示清楚,讓旅人不至於在地鐵站裏就迷路;公車系統沿著地鐵線展開,現在已有超過16000縱貫美國的安軌火車(Amtrak)在華盛頓市中心也有一站——聯合車站,代表華盛頓地區早期重要的建築風格,均勻對稱的花崗岩外觀,三面拱廊的靈感,來自于古羅馬時期的康士坦丁拱門建築;大廳內圓拱天花板離地面29米,上面嵌滿22克拉重的純金葉片。現在,這裏是東部陸地交通的吞吐重地。
林肯與他的黑人夢想
華盛頓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城市,林立的博物館和紀念碑、紀念堂及各個政府單位建築的風格,都反映了美國這個年輕的國家,是怎樣力圖留下發展的軌跡。
洋溢新古典式建築風格的林肯紀念堂中,正中間是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沉思的坐像。他一手斜撐著膝蓋,一手放在下巴上,獨自思考美國當時面對的社會問題和國家分裂危機。這是一個讓人觸動肅穆之情的地方。兩旁的牆壁上,刻著林肯的就職演說和1963年的葛底斯堡演說詞,古英文讀來拗口,一字一句中卻充滿了熱情,雖然不能盡解其意,卻依稀可以想像當年林肯的沉痛和心願。
受到林肯遺願的感召,許多年後,這裏成為馬丁路德博士帶領非裔美國人,說出自己心聲的地方:他在這裏發表了一篇《I have a dream
》的演說。這個夢,美國人走了很久,華盛頓特區也成為這個夢的最佳實踐者,當地選出的市長是黑人,華盛頓特區非裔美國人的教育水準和社會經濟地位也是美國最高的。
反省池、紀念碑、甘迺迪中心
坐在林肯紀念堂前白色圓柱旁的階梯上,隔著長方形的反省池,正對面就是世界最高的石造建築——華盛頓紀念碑。555英尺高、在一片綠地中獨自矗立著的石碑,直直地投影在池中。反省池映照著紀念碑,提醒大家不要在歷史的軌跡中重蹈覆轍。和林肯紀念堂隔著一方草皮,就是越戰退伍軍人紀念碑。這也是許多美國人記憶裏沉重的部分。越戰紀念碑是由當時仍就讀于耶魯的華裔女學生林瓔所設計,在磨亮得如同黑色鏡面一般的花崗岩上,刻滿了戰亡的將士姓名,兩片大牆像張開的書頁,分別反射了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的倒影,象徵著美國的過去和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這裏,有人認識的名字,牆下面就放了一面小的美國國旗,或者一盆鮮花、一張相片;沒有人認識的名字,就孤獨地擠在密密麻麻的字母中間。
相對于林肯紀念堂的莊嚴、沉靜,甘迺迪中心就像人的性格和歷史留下的紀錄一樣,反映出富麗堂皇的景象。一進甘迺迪中心,長長的穿廊上垂掛著各國國旗,人們叫它All
Nations。甘迺迪中心是專供首都上流社會從事文藝休閒活動的娛樂場所,十幾個表演廳,每天提供音樂演奏、歌劇、戲劇、舞蹈不同的表演。
解說員不斷強調其間的任何一面鏡子、吊燈、畫或展示品,是哪個藝術家的傑作或各國政府的禮物;而每一個表演廳,都有總統專屬的房間座位。
豐富的博物館藏
在政治性建築裏,最重要的就是白宮和國會大廈。白宮是美國總統的辦公室和住所,每年定期開放讓民眾免費參觀,但是因為管制參觀人數,所以識途老馬都知道,一定要早早就去票亭排隊,超過早上10點,通常只能看見“明日請早”的告示牌了。相較之下,紐約也是個收集了各種類型博物館的城市,但不同的是,華盛頓的博物館多為公立,換句話說,幾乎都是免費入場。從新聞博物館、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新成立的間諜博物館、畫廊到各專業領域博物館,一應俱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一個英國人捐贈基金成立的史密森博物館機構旗下的博物館群。
在太空與飛行博物館,陳列著航太工業的演進:包括大氣層內的和大氣層外的,從萊特兄弟的飛機到噴射引擎的豪華客機,有探索太空的無人駕駛艙,也有夾帶核子彈頭的飛彈。掛在門口最醒目的是阿波羅登陸月球的畫面,許多人排隊要親自觸摸來自月球的石頭。
離鄉背井,經年累月地任這些外星地球人觸摸,再堅硬的石頭也沒了棱角和脾氣,墨色光滑,像頭馴化的黑羊。
跳躍的藝術光輝
離開自然歷史博物館,記憶只留下“希望之鑽”的光輝。56克拉的湛藍色鑽石,由16顆一克拉切割面反射出七彩琉璃光的圓鑽,頸鏈又是46顆鑽石。
這就是傳說中被詛咒的希望之鑽,它出生自印度,接著登上了法國王室的皇冠,因為革命的動亂而暫時消失後又在英國重現,據說,輾轉擁有它的主人或家族都多災多難。現在,它落腳於美國的博物館保全玻璃內,成為美國人民的財產。
國家畫廊則是一個有趣而矛盾的組合體。西側是古典式建築,展示的也多是20世紀前西歐的正統經典藝術,拉斐爾、達文西和莫內的作品都羅列其中。但是,當你沿著外牆繞到東邊,就會發現自己停在一座怪異建築的門口,這就是後來設計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貝聿銘所設計的東翼大樓。東側館內的收藏除了現代或後現代的繪畫、裝飾藝術和雕刻作品,還有裝置藝術。
熱鬧非凡的美國節日
華盛頓特區有兩個絕對值得去湊熱鬧的節慶。除了3月底到4月中的櫻花節,就是7月4日——美國的生日(The Idepenedence
Day)。參加國慶早已經是很多美國人的傳統家庭活動,當天連地鐵都得重新安排路線,以疏散運輸人群。如果要知道老美怎麼慶祝,就不必想太多,跟著老美走到底。
到了獨立大道(Idpenedent
Avenue),學校的樂儀隊和啦啦隊是遊行主力。他們看起來很可愛的原因,不是因為美國小孩長得漂亮、行伍多麼整齊、訓練多麼精良,而是因為各種樣子的人、各種姿勢、各種跟不上節拍的錯誤都一應俱全,像一群搖頭晃腦的小鴨子。你可以找到胖鴨子、瘦鴨子、高鴨子、矮鴨子、染黑的鴨子、白鴨子、大眼鏡鴨和剛出生走路還不穩、好奇看四方的小小鴨。
當然最能代表美國立國拓荒精神的牛仔隊不能缺席;曾經帶領美國邁向世界強權的舊式武器、戰車、戰機,也通通從儲藏室裏搬出來曬太陽!偶爾穿插時下最流行的男子合聲團體,和飄在半空中、約5層樓高,認不出相貌的政治人物和卡通人物氣球。
絕對美國式的慶典
這是絕對美國式的慶典。維持遊行順暢的是什麼也不做的員警,搖著觀光旗的領隊和遊客趁空檔穿梭在隊伍間,自由動作而沒有拘束,絕對鬆散也醞釀一股活力。而一大早,在國會大廈——美國人心目中的民主與國家精神聖地前,才有一個髮型、穿著、語言、相貌都回到18世紀末的新英格蘭紳士,高聲宣讀著大陸會議後、傑佛遜草擬好熱騰騰的獨立宣言,偶爾夾帶幾句英式的灰色幽默。
台下的美國人正襟危坐專注聆聽著。到了傍晚,這些穿著國旗裝、戴國旗帽、手上揮舞著小國旗的遊客,或坐或立都在等待頗負盛名的國家交響樂團戶外音樂會。爵士、高音笛、橫笛與百老匯、輕歌劇、鄉村民謠、美國當代作曲大師的交響樂、史努比卡通配樂、力度輕柔卻能穿透空氣的女高音、貝多芬的歡慶樂章穿插其間。處處是霓虹與月光下起舞、鼓掌、親吻的人們,處處充滿歡樂氣氛。
這些不能用太多文字形容,只能說說最後的一刻。華盛頓紀念碑上為墨色夜空挑染金銀紅綠藍紫千層光點的那一串串煙火,和交響樂團最終一曲不知名的萬人大合唱。歌詞仿佛是:“God
Bless America, my home, sweet home.”(《海外星雲》)
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