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外的一些經驗,如果發生權力精英成批將孩子送往國外的現象,難免引起社會上人心動搖。如果領導階層都不相信自己國家未來的發展,又怎能讓老百姓保持信心?”
精英階層赴美生子,傷及社會信心
《環球》雜誌記者/易萱
《環球》雜誌實習記者/劉寶琳
樸光星,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自2000年起,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進行七年訪學進修,期間持續關注“赴美生子”課題(特別是韓國家庭赴美生子熱潮)。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樸光星表示,赴美生子漸成潮流,雖然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然,但其對於社會的隱藏危害不能被低估:看到精英階層選擇赴美生子,公眾容易對於社會未來的發展持消極態度,喪失信心。
《環球》雜誌:在韓國、香港都曾出現過赴美生子的熱潮,如今這種情形在中國大陸也有出現,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樸光星: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有錢人或者有資源的人移民到其他國家發展和居住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人們喜歡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和教育環境。中國如今的“赴美生子”現象就直接與人類的這種需求有關。
這可能說明,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國人對國內現階段的公共服務和或者生活環境還是不太滿意。但不光是中國,比我們國家發展程度好一點的國家例如韓國,以及印度和東南亞各國,赴美生子的現象都出現過。很多時候,人們選擇到美國生孩子,以便拿美國國籍,但他們不一定到美國去居住。他們只是給自己未來的生活提供多一種選擇。
《環球》雜誌:如今,中國富人階層和中產家庭對於“赴美生子”話題越來越關注,其中很多人甚至不惜冒險嘗試。你認為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樸光星:原因可能來自於多方面。就中國國內的情況來說,
第一,中國的法律和制度環境,因國家處於快速發展過程,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比如經濟政策、稅收和稅收政策,在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和變化都非常大。
第二,中國現在的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條件,比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方面,要承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有一定差距。現階段,中國的優勢主要是經濟高速發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為公眾提供的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狀況尚不完全匹配,比如各種公眾娛樂、完善的健康保障體系、良好的公共服務機制。中國一些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城市的配套設施發展相對滯後了,這肯定影響公眾的生活品質。人們不能在擁有財富的同時讓自己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也跟上去。在中國,這種經濟發展與社會服務的不平衡,可以一定程度解釋一些人花大價錢到國外生孩子這種現象。
第三個原因,富裕人群對“變動”敏感度高,對保全資產的需求相對迫切。中國經濟還處於快速發展期,因此期間政策上的變數還比較大。對於部分富人來說政策的變動可能會造成其較大的損失。因此有人希望借生孩子加入美國國籍來轉移自己在國內的資產,是想規避這種風險。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人走出國門,給自己多一點舞臺,這無可厚非。
《環球》雜誌:你認為這種現象在中國會持續麼?為什麼?
樸光星:我覺得這種現象短期內在中國還會存在。至於持續的時間還是要看國內各方面條件改善的情況。因為中國發展非常迅速,國內條件在期間逐漸會得到改善,這種現象也會隨之逐漸降溫。
同時,國外的移民環境的變化也是影響因素之一。赴美生子成為可能,與國外發達國家為了引進外來人才、海外資本等而降低移民門檻直接相關。當移民引進太多,它們也會適當提高移民門檻或者改變相應政策。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階段:在中國有很多掙錢機會,但是有錢並不意味著必然能享受到最好的生活品質。所以當人們認為中國生活環境比較舒適時,選擇赴美生子的人自然就少了。
但從重經濟發展到講究生活品質的轉型,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過程。
《環球》雜誌:以國外的情況來看,赴美生子人群可能對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樸光星:可以實踐赴美生子計畫的中國人畢竟是少數,花費十幾萬,甚至二十萬元的高昂代價去美國生孩子,對於很多普通中國人畢竟不太現實。對那些去不了的人肯定會有一些心理影響。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印象:有錢人對各種政策和信息的瞭解比普通百姓要多。如果赴美生子在中國精英階層成為一種現象,會直接影響到公眾對於社會的信心。實際上比起人才和財富流失,這才是最大的傷害。
《環球》雜誌:一些人認為那些熱衷於赴美生子的中國人實際一直懷著“崇洋媚外”的心理,對此,你如何看待呢?
樸光星:我認為應該分幾種情況來看。如果是權力精英赴美生子,理應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按照國外的一些經驗,如果發生權力精英成批將孩子送往國外的現象,難免引起社會上人心動搖。如果領導階層都不相信自己國家未來的發展,又怎能讓老百姓保持信心?比如韓國前反對黨領導人李會昌,就曾經因為兒媳到夏威夷生孩子,受到韓國輿論的廣泛批評。
第二種是公眾人物。比如一些影視明星在國內大把掙錢,在國外大把花錢,他們赴美生子同樣也會引起公眾反感。這背後隱藏著社會財富的轉移。
但如果既不是權力精英,也不是公眾人物,而是一般民眾,他們赴美生子就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權利和自由。
文章來源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