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國留學生對一位西方學生說:“我的母親特別無私,她把自己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單位。她過去經常忙於工作而顧不上照管我們,我們姐妹經常餓著肚子等她很晚回家。”這位西方學生說:“這叫什麼無私啊,我媽媽才叫無私呢,她為了我們姐弟幾個,把工作都辭了,一輩子在家
中照顧我們!”
這就是東西方觀念上的不同。
一般認為西方人的家庭觀念相對比較淡,家庭關係也相對疏遠
。但是似乎也不完全這樣,比如因為生育孩子、因為孩子太小需要照顧而主動辭去工作、專職在家帶孩子的西方人大有人在,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很多年輕母親願意全職在家帶孩子,多數社會學家、心理學家還非常主張這一做法,認為母親自己親自帶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有好處。
不過西方人雖然會為了孩子而辭職在家,但並不等於她會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務。
在幼稚園中,每天放學前老師都會叫孩子們Clean
Up把東西收起來按原樣放好;在家中從剛會用手抓開始,就自己吃飯,盤中的東西都要吃完,不吃完就餓著,不到下一頓不給吃的;到了上小學的時候,自己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比如要完成的作業,第二天要帶去學校的東西,都自己收拾準備好。有的家庭還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比如幫著洗碗擦地,或者割草整理院子,讓孩子用勞動來換取一些象徵性的報酬。到了十五六歲,不少孩子就開始在暑期到餐館、超市打工準備大學的學費了。去年在北京曾在公司碰到一個美國青年,他在紐約讀了兩年大學,然後到中國來一邊學漢語一邊教英語,他說要在北京呆幾年掙一些錢回美國去接著讀書,想要讀法學院。他在北京的時間排得很滿,除了學漢語就是教英語,還在酒吧打工。住房是租的很普通的老式一居室,便宜,靠近地鐵、交通方便。
在報刊或網上,常常能讀到這樣的文章,傳達出國內一些人的看法,比如非常鄙視在國外打工的人,把“在外國刷盤子、端盤子”看成是一種非常低下的事情,非常地瞧不起,好像是多麼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中,餐館中的服務員基本上全是外地人,而本地據說也存在著下崗的、找不到工作的,寧願呆在家中也不出來工作。其實,在外國端盤子的不全是中國人或者亞洲人、拉美人,美國人也有的是,還有德國的、法國的、瑞士的,世界各地的都有。
到國外餐館吃飯,為你端盤子的服務生,不見得家中比你沒錢,沒準兒還開著賓士、寶馬呢。只是因為自己大了該自立了,就找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些工作也許掙不出學費,但是總比呆在家
中無所事事強。其中不乏先掙錢再讀書或者中途休學去掙了錢再讀書的。
說起大學學費,這大概是在美國養育一個孩子所要付出最大的一筆開支了。
歐洲國家的大學不收學費,只要考進去得到正式錄取,每學期只要交個百來美元的註冊費,外加生活費就行了。而在美國就沒有這麼好的福利,私立大學的學費大約是3萬到4
萬多美元一年(其中大約一萬元是食宿費)。公立學校的學費分兩種,就是州內學費和州外學費。州內學費大約是州外學費的三分之一,是給本州居民———在本州居住一年以上的公民或綠卡持有者——子女提供的優惠,因為這些居民在本州交了稅。州外學費就是指來自外州以及來自外國的學生所要交納的學費,一般每年在12萬美元不等,視學校的好差程度而定。
學費生活費年年在漲,就在兩周前,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系統的理事會剛宣佈一個決定,就是下一學年起將學費提高30%,以應付州政府撥款的不足。這是近年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次提高學費。因經濟不景氣,州政府的預算赤字不斷擴大,教育經費大幅削減,學校不得不以大幅提高學費來維持開支。這一消息無疑是給本來就因經濟不景氣而設法節流的家庭雪上加霜,引起很大的爭議。
學校在錄取學生時根據的還是學生的成績和綜合情況(包括參加的社會活動、推薦信等),不會因為家庭經濟情況而拒絕一個學生。至於學費,則有多種方式可以解決。如果家庭收入、家庭資產(比如房子、汽車)超過一定的數額,那麼基本申請不到獎學金。反之,如果經過調查,家庭經濟確有困難,學校可以通過提供校內工作Work
Study(比如在圖書館、實驗室或者學校餐廳或者學生宿舍勞動)減免去一部分學費;可以向一些基金會申請獎學金;一些大公司也有這樣的獎學項目;還有就是申請學生貸款,日後工作了逐年償還。
有一朋友的孩子因為成績優異今年考上了耶魯大學,就得到了來自四個方面的獎學金(包括減免部分學費),最後她的家中每年只要負擔2000美元就可以了。而這2000美元,靠她自己在暑期
中打工掙得。
來源:醫學教育網-美國觀察